摘要:就芬太尼管控、对等关税安排等核心议题达成初步共识,美方宣布“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关税,一句话,让全球市场松了口气,几乎同时,从吉隆坡传出另外两条消息,巴西总统卢拉与特朗普举行面对面会谈,双方同意立即启动关税谈判。
10月25日至26日,中美经贸团队在吉隆坡经过两天密集磋商,就芬太尼管控、对等关税安排等核心议题达成初步共识。
然而,美国国内的牛肉价格三周连涨近三成,万圣节巧克力价格暴涨11%。
政治胜利的表象下,为何民生成本飙升?全球市场松了一口气的背后,谁在为这场“胜利”买单?
F
“空军一号”尚在飞往东亚的航线中,一则来自吉隆坡的消息让特朗普团队振奋不已,10月25日至26日,中美经贸团队在马来西亚首都经过两天密集磋商。
就芬太尼管控、对等关税安排等核心议题达成初步共识,美方宣布“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关税,一句话,让全球市场松了口气,几乎同时,从吉隆坡传出另外两条消息,巴西总统卢拉与特朗普举行面对面会谈,双方同意立即启动关税谈判。
而印度方面也被曝正悄然调整俄石油进口策略,向美国要求靠拢,卢拉这场原定聚焦中美双方的贸易磋商,意外成为化解美国与多国贸易冲突的转折点。
中美此次磋商堪称“马拉松式谈判”,首日会谈从上午9点持续到下午6点,双方围绕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措施、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合作及农产品贸易等议题激烈讨论,谈判桌上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
美方代表后来透露,中方代表在会谈中展现出坚定立场,甚至当面用英语下令调查英伟达,当美方翻译将“玩火者自焚”误译为“地狱之火诅咒”时,中方代表也未点破,静观其变,经过长达5个半小时的拉锯,双方终于找到利益平衡点。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用 “初步共识”四个字概括会谈结果,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信息量巨大,对特朗普而言,此次达成共识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重返白宫后,他每次外访都力求“满载而归”,中东之行斩获超万亿美元投资与军售订单,欧洲之行也收获颇丰,此次东亚之行前达成中美共识,不仅让他拿到实打实的经贸成果,更为其心心念念的中美元首级峰会铺平道路。
但事情,真有那么简单吗?就在外界都在盯着贸易谈判时,一个看似“小问题”却成了美国人的“大痛点”,关税,连糖果都不放过,今年的万圣节,美国巧克力价格暴涨10.8%,是整体通胀率的四倍。
糖果厂商被迫“减量不减价”,把可可含量从75%降到65%,加糖、稀释、缩水,消费者吐槽:“今年的巧克力没味道,连节日都被特朗普毁了,”其实,这正是“关税经济”的真实写照。
包装用的铝被加税、可可原料被限制、运输燃油成本被推高……整个万圣节糖果产业链,从农场到超市,全线涨价,小企业扛不住,大企业装糊涂,而最后买单的,是普通家庭,更刺眼的,是牛肉价格的飞涨。
特朗普政府以“贸易不平衡”为由,对巴西商品加征50%关税,讽刺的是,美国与巴西其实是顺差关系,换句话说,美国在巴西赚的钱比巴西在美国赚得多,结果,这一关税直接反噬了美国人自己的生活,美国人最爱的汉堡、牛排、烤肋排,原材料,牛肉,大多来自巴西。
随着关税暴涨,进口量骤减,美国国内牛肉价格连涨三周,连麦当劳都发了声明:“牛肉供应紧张,部分门店产品将调整价格,”政治的烟火,最终落在每个人的购物篮里,变得如此具体而沉重。
这些连普通人都能感受到的痛,特朗普会不知道吗?当然不,那为什么还要高调宣称胜利?答案藏在面具之下。
特朗普政府在贸易政策上展现的灵活性,背后有多重现实考量,或者说,是迫不得已的服软,第一重压力,来自美国经济自身难以承受“全面脱钩”的代价,美国商务部内部测算显示,若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落地,美国国内物价将在短期内上涨15%-20%。
其中电子产品、日用品等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商品涨幅可能超过30%,在农业领域,自中美贸易战升级以来,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锐减40%,大量农场主面临滞销困境,中西部多个农业州已出现抗议活动。
第二重压力,来自关键领域的依赖限制了美国的强硬立场,中国掌握全球90%以上的稀土提炼产能,稀土作为美国高科技产业和军工领域的“命脉”,如中国全面收紧出口,美国半导体、军工产业可能在6个月内面临停产风险,损失可能超过5000亿美元。
第三重压力,来自国内政治的现实,2026年11月美国中期选举日益临近,若贸易战持续升级导致经济下滑,共和党可能失去参众两院控制权,最新民调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已跌至41%,“经济政策处理不当”是民众不满的主因。
压力,是唯一的解药,也是唯一的毒药,特朗普选择在吉隆坡妥协,实则是权衡利弊后的务实选择,他用政治上的“赢面子”,暂时掩盖了经济上的“丢里子”。
这种“赢面子,丢里子”的游戏,能玩多久?答案就写在日历上,按照白宫公布的日程,11月5日是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评估日”。
届时,将决定是否:永久取消对中国的100%加税提案;暂停对印度、巴西的部分惩罚性关税;调整针对欧洲钢铝出口的临时税率,这一天,被媒体称为“特朗普关税大考”,而这场大考的成败,不仅关乎选票,更关系全球市场的信心。
从巧克力到芯片,从稀土到牛肉,关税的连锁反应,已经让世界意识到:美国的“强硬政策”,其实是一场自己和自己打的贸易战,特朗普短期赢得了外交话语权,但经济学不会说谎。
当一个国家试图用关税堵住赤字,它最终会发现:成本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嫁到了老百姓身上,关税可以制造声势,却无法制造繁荣。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从印度到巴西,从德国到日本都在重新审视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当政治取代经济理性,全球市场的代价,没人能逃,11月5日的钟声,不仅是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也是为这个时代敲响的警钟。
特朗普的贸易胜利,本质上是一场利用“政治-经济时间差”的短期套利。
随着信息日益透明,这种套利空间正在缩小,11月5日的“关税大考”将是关键节点。
当政治的潮水退去,谁在裸泳?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来源:心灵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