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砸4400亿扩军!誓成“欧洲最强常规军”,俄怒斥:无稽之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19:20 1

摘要:2025年5月,距离纳粹德国覆灭80周年纪念活动刚过去一个月,德国总理默茨就在联邦议院的演讲中抛出重磅表态:要在2029年前把德国联邦国防军打造成“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2025年5月,距离纳粹德国覆灭80周年纪念活动刚过去一个月,德国总理默茨就在联邦议院的演讲中抛出重磅表态:要在2029年前把德国联邦国防军打造成“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

这话刚落地,俄罗斯方面几乎立刻给出回应,直言这个目标就是“无稽之谈”,还点破德国是在为西方国家集体增加军事预算找借口,刻意渲染欧洲的紧张局势。

德国为啥偏偏选在这个时候推这么大规模的扩军计划,号称4400亿美元的资金到底要怎么花,更关键的是,眼下德国经济正陷在“急剧”衰退里,它真有能力撑得起这场军备建设吗?

想弄明白这场扩军背后的逻辑,得先从钱的源头说起,德国联邦政府于2025年10月28日通过官方渠道披露的内部文件显示,这次扩军计划总投入达3770亿欧元,按当前汇率折算下来,刚好约合4400亿美元。

这笔钱的来源很特殊,它并不走2022年乌克兰冲突升级后设立的1000亿欧元专项国防基金渠道,而是靠修改预算规则实现“单独列支”。

早在2025年9月,德国财政部就向联邦议院提交了《国防开支长期保障修正案》,经预算委员会初步审议后,明确把这次扩军资金纳入“跨周期国防发展预算”,不受常规年度预算额度的限制,本质是为长期军备建设扫清预算上的障碍。

理清了钱的来源,再看这些资金具体要花在哪些地方。这次扩军一共涵盖320个大小项目,整体呈现“内外兼顾”的分配思路,从具体分配来看,约一半资金会流向德国本土军工企业,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莱茵金属公司和迪尔防务公司。

莱茵金属在2025年10月通过官网发布的公告里明确提到,已经接到德军订单,将提供豹2A7V主战坦克改进型、IRIS-TSLM防空系统以及各类型弹药,总金额达到数百亿欧元。

迪尔防务的核心任务则是供应IRIS-T防空导弹,这款导弹的性能可不是纸上谈兵,它在俄乌战场的低空目标拦截率超过85%,尤其擅长应对无人机和巡航导弹,这次采购也算是对其实战性能的直接认可。

除了扎根本土军工,剩下的资金还有另一个重点方向,“跨域军事能力”建设,太空和海上装备是其中的核心,在太空领域,德国计划投入约140亿欧元,而且不是单打独斗。

2025年10月,德国联邦国防军已经和欧洲航天局(ESA)签署合作协议,约定在2028年前发射24颗低轨军事通信卫星,组建专属的卫星网络。

要知道,现代战争对太空通信的依赖越来越深,这套网络建成后,德军的战场指挥、情报传输效率会大幅提升,相当于给整个军队装上了“太空神经中枢”。

除此之外,资金还会用于研发新型无人机和海军巡逻系统,比如能搭载高清侦察设备的长航时无人机,以及具备反潜能力的轻型护卫舰,这些装备主要是为了提升德军的战场感知和监控能力,让它在欧洲周边海域和陆地边境的“存在感”更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制造的武器也出现在了这次采购清单里,这背后其实是美德军事合作的延续,美国国防部在2025年10月更新的对外军售(FMS)数据库中显示,德国将采购35架F-35A常规起降型战斗机,总金额约87亿欧元。

这款机型专门适配德国空军现有基地的改造需求,未来会逐步替换老旧的“台风”战斗机。

同时,美国雷神技术公司也拿到了订单,将为德军提供BlockV型“战斧”巡航导弹,合同金额约32亿欧元,该型号导弹的射程和精准度都比老款提升不少,能进一步强化德军的远程打击能力,不过,这些军备合同还不能马上落地。

按照德国法律,所有超过10亿欧元的国防采购项目都必须经过联邦议院预算委员会的最终批准。

在2025年10月25日的听证会上,社民党议员就明确质疑“本土军工与外购装备的资金比例失衡”,而基民盟则回应“为了快速提升战力,外购是必要选择”,双方分歧明显,这意味着计划推进节奏可能会受影响,甚至可能要延迟到2026年1月才能出最终结果。

其实德国这次扩军,一直把“应对俄罗斯威胁”当借口,但结合它在俄乌冲突中的实际行动来看,这个理由更像是在为自身军事扩张找由头。

德国联邦政府在2025年9月发布的《对外军售年度报告》中显示,截至2025年9月,德国对乌克兰的军售总额已经达到178亿欧元,是仅次于美国(452亿欧元)的第二大武器供应国。

最典型的例子是2025年6月,基辅方面发起对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的入侵行动时,德国直接向乌克兰提供了24辆豹2A6主战坦克。

俄罗斯国防部当时发布的《关于境外武装力量干预报告》中还专门提到,这些坦克在冲突中被俄军摧毁12辆,从这个角度看,德国的扩军并非单纯的“预防性建设”,而是已经通过实战参与,慢慢强化自己在欧洲军事体系中的角色。

面对德国的扩军计划和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俄罗斯的反对态度一直很明确,2025年10月28日,俄罗斯外交部通过官网发布官方声明,俄外长拉夫罗夫在声明中严厉批评德国的军事政策。

称默茨政府正在试图把德国重新变成“欧洲主要军事机器”,还指出柏林当前的一系列动作,包括对乌军售和自身扩军,已经证明其“直接参与了针对俄罗斯的代理人战争”。

拉夫罗夫还提到,在德国等国家的推动下,欧盟正滑向他所说的“第四帝国”,这番表态虽然尖锐,却也反映出俄罗斯对欧盟军事化趋势的强烈担忧。

毕竟从历史来看,欧洲大陆一旦出现军事力量过度集中的国家,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这也是俄罗斯始终警惕德国扩军的重要原因。

但这场大规模扩军,偏偏撞上了德国经济的“寒冬”,这让整个计划的可行性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德国联邦统计局(Destatis)在2025年10月发布的《季度经济报告》中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德国GDP同比下降1.2%,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正式进入衰退区间。

工业领域的表现更疲软,10月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仅为48.2,连续6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这意味着工厂订单减少、生产放缓的情况还在持续。

德国工商总会(DIHK)同期做的一项调查也显示,62%的工业企业认为,政府增加国防开支会挤压研发和生产资金,原本计划用于升级设备、拓展市场的钱,可能要被挪作他用,这会进一步拖慢经济复苏的节奏。

一边是“欧洲最强常规军”的雄心,一边是经济衰退的压力,德国现在正站在两难的十字路口,它想通过扩军提升在欧盟和北约中的话语权,也想借军备建设拉动本土军工产业,但现实是,经济下行让民众对民生支出的关注度更高。

毕竟当企业面临裁员压力、普通人担心能源账单上涨时,4400亿美元的军费投入难免会引发“政策优先级”的争议。

俄罗斯的批评、议会的分歧、经济的困境,这些因素都会成为扩军计划推进中的变量,或许要等到2029年那个“全面战备”的期限到来时,我们才能真正看清,德国这场豪赌究竟能换来什么,而欧洲的安全格局,又会因此发生怎样的改变。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