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不复杂——十五年前,他借钱给亲戚开建材店,后来店活了,他也把自己“抵押”进去,送货、看店、接娃,像万能胶,哪里漏粘哪里。
“61岁还在蹬三轮送货”,刷到这句话时,手指停了两秒。
不是感动,是心里咯噔:换我,60岁能有人肯留吗?
故事不复杂——十五年前,他借钱给亲戚开建材店,后来店活了,他也把自己“抵押”进去,送货、看店、接娃,像万能胶,哪里漏粘哪里。
今年61,工资没涨,体力先降,可老板一句“你安心干”,他就继续把水泥扛上三楼。
听着像温情鸡汤?
换个角度,就是一部“老年打工人求生图鉴”。
2024年数据说,60岁以上还想找工,只有不到四分之一企业愿意正眼瞧。
简历关直接刷掉,面试嫌你血压高,连保安岗都写“55岁以下”。
他倒好,直接跳过年龄歧视,因为十五年前那笔借款,给自己买了张“终身饭票”。
有人羡慕,说亲戚讲良心;也有人撇嘴,说不过还债式养老。
两种声音都对,也都漏了一点:
在中小企业,家族人情是最后一道社保。
当官方延迟退休,当电动三轮要考证、当传统建材店被直播带货挤得喘不过气,老板没把他踢出去,已经算逆版本操作。
现实里,更多小老板选择“断亲式裁员”:
行情一差,先砍亲戚,再砍老臣,00后主播便宜又好用,谁还留大爷搬瓷砖?
所以他的“稳定”,像老底片,偶然冲出来,颜色已经发灰,却意外值钱。
当然,身体不会说谎。
去年冬天,他摔了一跤,膝盖肿成馒头,医生让休息两周,第三天他就回店里——
不是热爱,是知道请假超过三天,位置随时被“年轻人”顶掉。
那瞬间,所谓报恩,也变成互相绑架:
老板离不开熟手,他离不开工资,谁都不敢先松手。
给不了宏大建议,只想提醒还在拼命攒“人情股份”的人:
借钱帮人,可以;
别把自己也押进去。
真到六十岁,存款比情分好用,社保比欠条踏实。
至于他,再干几年,三轮换成带棚的新能源,驾照科目一还没背完。
听说最近店里开了抖音号,年轻人让他出镜拍“老炮儿搬瓷砖”,流量不错。
评论区一水儿“爷爷好拼”,他咧嘴笑,眼角褶子夹满水泥灰。
那一刻,说不清是风口,还是悬崖。
只希望他蹬得动的时候,多攒点现金;
蹬不动那天,老板记得把欠条换成养老金。
其他的,祝福都显得轻。
来源:纯粹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