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是风口还是持久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18:58 1

摘要:2025年1月,中科院“东方超环”将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态运行纪录刷新至1066秒的消息,让“人造太阳”这个沉睡多年的科技概念突然闯入资本视野。同期,A股市场上国光电气、西部超导等关联企业股价单日涨幅超15%,全行业单月融资额突破20亿元,较去年同期激增36.

2025年1月,中科院“东方超环”将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态运行纪录刷新至1066秒的消息,让“人造太阳”这个沉睡多年的科技概念突然闯入资本视野。同期,A股市场上国光电气、西部超导等关联企业股价单日涨幅超15%,全行业单月融资额突破20亿元,较去年同期激增36.6%。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热度,每个财经投资者都在问:可控核聚变真的要成为下一个风口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透实验室的耀眼光环,从技术成熟度、产业生态、资本逻辑三个维度拆解这个可能重塑人类能源格局的赛道。毕竟,当一项技术被冠以“终极能源”的名号时,我们既要看它能飞多高,更要算清它需要走多远。

一、技术突破:从“理论可行”到“工程可期”的关键一跃,可控核聚变的本质,是在地球上模拟太阳内部的能量产生过程——通过轻原子核聚合释放能量。这个听起来科幻的过程,其实已经突破了最核心的科学瓶颈,正从实验室走向工程验证阶段。

1. 核心指标的跨越式突破,衡量核聚变可行性的核心标准是“聚变三乘积”,即等离子体温度、密度与约束时间的乘积,只有达到特定阈值才能实现能量净输出。2025年我国取得的三项关键成果,标志着该指标已逼近商用门槛:

1月,“东方超环”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态运行1066秒,较2023年的403秒提升165%,这是磁约束路线最接近连续运行的一次突破;

3月,“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运行,电子温度达到太阳核心温度的10倍;

4月,新奥“玄龙-50U”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的装置,5月又创下秒级1.2T以上磁场条件的国际新纪录。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路线的多元化突破。目前全球形成了三大主流路线:以ITER、“东方超环”为代表的托卡马克路线,技术最成熟且投资额最大;以Helion Energy为代表的FRC(场反位形)路线,商业化时间表最激进;以新奥“玄龙-50U”为代表的氢硼聚变路线,在原料成本和安全性上具有先天优势。这种多路线并行的格局,大幅降低了技术路线单一化带来的研发风险。

2. 国产化率的质变意义,技术突破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实验数据的刷新,更在于核心设备的国产化能力提升。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的一句话颇具代表性:“‘玄龙50’还有5%到10%的部件依赖进口,但‘玄龙-50U’实现了100%国产化,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底气。”

这种国产化突破已覆盖产业链关键环节:西部超导的核聚变用高性能Nb3Sn超导线打破国外封锁,国内市占率超90%;安泰科技成为全球唯一能量产钨铜复合偏滤器的企业,占据相关项目80%的份额;国光电气则掌握了全尺寸偏滤器制造技术,承担多个重大项目60%的模块供应。从微波加热到真空室,从磁体到诊断系统的全链条国产化,意味着我国核聚变产业已具备规模化发展的基础,这正是资本敢于入场的核心逻辑之一。

二、产业图谱:千亿赛道的生态雏形与核心玩家,可控核聚变产业已形成“国家队领航+民企突围+资本护航”的生态格局,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发电应用的产业链轮廓逐渐清晰。根据Ignition Research的估算,若实现完全商业化,到2050年这将是一个至少1万亿美元的市场。

1. 产业链的三维结构解析,核聚变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设备制造、下游应用服务三个核心环节,每个环节都已涌现出具备技术壁垒的企业:

上游原材料:重点集中在超导材料、特种金属等领域。西部超导的超导线材、永鼎股份的百米级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磁约束装置的核心材料;中科集团实现“锂-6”工业化提纯,而锂-6是生成聚变燃料氚的唯一增值材料,目前已形成国内垄断。

中游设备制造:这是当前产业最成熟的环节,可细分为四大核心系统。磁场系统中,西部超导、永鼎股份占据主导;能量转换系统里,东方电气的50兆瓦聚变发电机组采用高温超导转子,体积较传统设备缩小60%;真空与偏滤器系统中,国光电气、安泰科技、久立特材分别掌握全尺寸偏滤器、钨铜复合部件、PF导管等关键产品的核心技术;加热系统则以国光电气的兆瓦级微波加热设备为代表。

下游应用服务:目前仍处于布局阶段,主要包括聚变堆建设、发电运营及技术服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已开始筹备商业化发电运营体系,计划2035年建成首个聚变示范堆。

2. 全球玩家的竞争与协作,当前全球核聚变领域呈现“中美欧领跑、多极追赶”的竞争格局。我国在专利数量和科研人才上具备显著优势,核聚变专利数量超过任何其他国家,核聚变博士数量是美国的10倍。而欧美则在私营资本参与度上更具活力:

美国能源部2025年为核聚变创新研究引擎(FIRE)提供1.07亿美元,撬动3.5亿美元私营投资;Helion Energy计划2028年实现商业化运营并向微软交付50MW电力;

欧洲的ITER项目是全球最大国际合作项目,目标Q值(能量输出与输入比)达到10,计划2034年实现首次运行;

英国计划2027年前向聚变能领域投资总额达6.5亿英镑,德国到2028年投入总额将达到10亿欧元。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家队”与民企形成了独特的协同效应。中科院、中核集团聚焦氘氚路线的基础研究和大型装置建设,新奥集团等民企则在氢硼路线等新兴方向实现突破,这种“基础研究+应用创新”的组合,加快了技术迭代速度。

三、资本逻辑:热捧之下的冷思考,2025年全球核聚变产业吸引了97亿美元投资,较上年增长36.6%,全球聚变公司数量从五年前的23家增至53家。资本市场的热情不难理解,但要判断这是否是真正的风口,必须厘清三个核心问题:商业化时间表、投资回报周期、风险与机遇的边界。

1. 商业化的真实时间表,资本市场最关心的“何时能赚钱”,行业内已有相对明确的预期。对45家聚变能企业的调研显示,21家预计首个给电网送电的聚变堆将在2031-2035年间出现;对于具备低成本和高Q值的商业化聚变堆,12家认为会在2031-2035年间实现,14家认为要到2036-2040年间。我国则制定了更清晰的路线图:2035年建成示范堆,2050年实现商业化应用。

这个时间表意味着,核聚变产业当前处于“技术验证期向工程示范期过渡”的阶段,距离真正的规模化盈利还有15-25年。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典型的“长期赛道”,而非“短期风口”。那些期望短期内获得回报的资本,显然误判了能源革命的时间尺度。

2. 投资回报的核心逻辑,核聚变的投资价值,本质上源于其对现有能源体系的颠覆性:

资源禀赋优势:1吨氘氚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相当于5.7吨裂变燃料或700万吨原油;氘在海水中的储量可供人类使用数亿年,而氢硼路线的原料氢和硼更是廉价易得;

经济性潜力:新奥集团测算,氢硼聚变的发电效率可达到90%以上,远高于火电的40%左右和光伏的20%左右;若规模化应用,度电成本有望降至0.1元以下,仅为当前煤电成本的1/3;

社会价值红利:作为零碳能源,核聚变可彻底解决“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的矛盾,这意味着其商业化过程将获得持续的政策支持。

但短期来看,投资仍需聚焦“可落地的细分领域”。从当前技术进展看,超导材料、偏滤器、微波加热设备等中游环节将率先受益于示范堆建设,这也是国光电气、西部超导等企业受到资本关注的核心原因。据测算,一座1000MW核聚变电厂的设备投资约27-97亿美元,其中磁体系统占比30%,真空与偏滤器系统占比25%,这些环节将在2030年前进入需求爆发期。

3. 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 热捧之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核聚变产业的三大风险:

技术迭代风险:虽然当前突破不断,但从示范堆到商业堆仍需解决等离子体稳定约束、中子辐照损伤、氚自持等一系列工程难题。历史上,核聚变商业化时间表已多次延后,技术路线也可能出现颠覆性替代;

资本消耗风险:ITER项目总投资已超200亿美元,我国未来示范堆建设单座投资预计达数百亿元。对于企业而言,若不能持续获得融资,很可能在商业化前夜倒下;

政策波动风险:作为战略性产业,核聚变发展高度依赖政策支持。虽然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均在加码,但长期来看,政策优先级调整、国际合作变动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产业进程。

四、风口判断:不是短线投机机会,却是长期战略赛道,回到最初的问题:可控核聚变是不是下一个风口?答案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风口”。

如果将风口理解为“短期内股价暴涨、快速变现的投机机会”,那么核聚变显然不是。其漫长的商业化周期、巨大的技术不确定性,注定了它无法像AI算力、存储芯片那样在短期内形成业绩爆发。那些仅仅因为“东方超环”破纪录就追高入场的投资者,很可能面临短期回调风险。

但如果将风口定义为“能持续十年以上、重塑产业格局的战略机遇”,那么核聚变无疑已经站在了风口的起点。从产业生命周期看,它正处于“技术突破催生资本关注,资本投入加速产业成熟”的关键阶段,类似于2000年代的光伏、2010年代的动力电池。当时这些产业也面临技术不成熟、成本高企的问题,但最终催生了万亿级市场。

对于财经投资者而言,参与这条赛道的正确姿势不应是追涨杀跌,而应采取“产业链卡位+长期跟踪”的策略:关注那些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国产化壁垒的中游设备企业,跟踪“聚变三乘积”、国产化率、示范堆建设进度等关键指标,在技术验证取得实质性突破、商业化时间表明确后再逐步布局。

五、普通人的关联价值:不止于投资的能源革命 可控核聚变的意义,远不止于资本市场的涨跌,它将深刻影响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能源成本重构:若度电成本降至0.1元以下,居民电价可能大幅下调,电动汽车出行成本将再降30%,AI算力、数据中心等耗能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就业结构调整:据测算,到2040年我国核聚变相关产业将创造超500万个就业岗位,涵盖科研、制造、运维等多个领域;

区域发展重塑:聚变电厂无需依赖煤炭、水源等资源,可布局在能源需求集中的东部地区,将改变我国“西电东送”的能源格局。

从1984年中国环流一号首次放电,到2025年“双亿度”突破,中国核聚变研究用四十年时间走完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程。这条赛道的发展,既需要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的坚守,也需要资本的理性参与,更需要社会的耐心等待。

最后想对投资者说:能源革命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技术迭代与资本耐心共同浇灌的果实。可控核聚变不是明天就能兑现的红包,却是未来二十年最值得关注的战略赛道。当我们在2050年享受清洁廉价的能源时,或许会想起今天1亿度1066秒的突破,正是这场革命的序章。

你认为核聚变商业化会如期到来吗?哪些细分领域最值得长期关注?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点赞过万我们将深度拆解氢硼聚变路线的投资机会。

(注:本文仅提供市场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来源:秋晨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