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分20秒,2分1篮板,数字小得可以塞进指甲缝,却足够让快船主场大屏幕第一次打出“Yang”这个拼音。
4分20秒,2分1篮板,数字小得可以塞进指甲缝,却足够让快船主场大屏幕第一次打出“Yang”这个拼音。
杨瀚森站在祖巴茨面前,用一次普通犯规换来一次出手机会,球颠进篮筐,记分牌跳动,他立刻被换下场。
那一刻,他想要的不是得分,而是让教练在笔记本里写下“敢对抗”四个字。
开拓者不急着让他刷数据,比卢普斯在赛前把话挑明:先学会防守,再谈进攻。
快船比赛里,杨瀚森只触球三次,两次是挡拆后手递手,一次是单打祖巴茨。
球队给他的任务不是终结,而是把祖巴茨往外顶半步,给后卫挤出突破路线。
数据单上写着2分,录像里却藏着五次成功卡位,这种隐形工作决定他能不能继续留在轮换边缘。
洛杉矶是他去年试训的第一站,他在这里练了六周,熟悉每一块地板的弹性。
赛前热身时,他冲看台挥手,一群穿红色中国队球衣的球迷尖叫,手机闪光灯连成一排。
球迷要的是进球,他要的是归属感,两者撞在一起,就成了“主场般的客场”。
开拓者公关提前在社媒预告他出场,门票多卖三百张,球队尝到甜头,下一场立刻给他加到6分12秒,时间像工资,得靠表现一点点涨。
背靠背打湖人,他上来就挨了戴维斯一帽,帽完戴维斯拍他屁股,嘴里说着“继续打”。
第二次进攻他学乖,先观察戴维斯站位,用左手勾了一个弧线,球进,戴维斯回头冲教练席点头。
4分2篮板1助攻,数字还是不起眼,可戴维斯赛后主动提他名字,这意味着对手开始研究他,离留队又近一步。
比卢普斯说“循序渐进”,翻译过来就是:不犯错就能多打,犯错立刻拉回板凳。
祖巴茨和戴维斯接连夸他,一半是礼貌,一半是生意。
NBA的夸赞经常自带报价单,夸完回去就让管理层去查中国市场的收视率。
杨瀚森心里清楚,只有防守篮板率、护框效率这些高阶数据变绿,夸赞才不只是客套。
于是他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场,陪助教练横移,练完加看录像,把每一次漏人截屏保存,第二天再跑一遍。
队友笑他“卷”,他回一句“不卷就回”,话土却实在。
开拓者内线缺人,却不敢直接押宝新秀,于是给他设了三道关:第一道,单防不犯规;第二道,挡拆不漏人;第三道,高位策应不停球。
快船那场他第一道关勉强及格,湖人这场过了第二道,第三道还悬着。
比卢普斯说“培养策应”,其实是看他在高位能不能像小萨博尼斯那样把球传到底角,只要能做到,进攻体系就能多一套战术,他的时间就能从6分钟涨到15分钟。
中国球迷把他当成下一个姚明,他却天天研究森林狼的里德,因为里德也是二轮出身,靠防守和三分留在NBA。
杨瀚森没有三分,于是把练射程写进每日计划,每天投三百个底角三分,命中率不到三成,但教练只要看见弧线对,就愿意给他继续投的许可。
他知道,许可比进球更宝贵,许可意味着信任,信任才能换来合同。
下一场打掘金,约基奇在对面,杨瀚森大概率又要被喊去顶五分钟。
约基奇最会抓新秀的慌张,一抬手就能造犯规。
杨瀚森想的不止是顶住,他想要的是在那五分钟里让约基奇多运一次球,多停一次球,只要约基奇节奏断半拍,教练就能在录像会上表扬他。
数据可能还是0分0篮板,但0背后藏着正负值+2,这就足够让他继续穿开拓者的训练服。
球迷只看得见进球,教练看的是跑位,经理看的是市场,杨瀚森得同时满足三张打分表。
他每晚睡前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只看一眼家人发来的“加油”,然后关灯。
洛杉矶的霓虹在窗外闪,他脑子里过的是下一次挡拆该往外多跨半步,还是往里收一步。
这一步,决定他能不能把4分20秒变成14分20秒,能不能把“潜力”换成“合同”。
故事讲到这儿,数字还是冷冰冰,2分、4分、1篮板、2篮板,可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次“别犯错”的考试。
杨瀚森要的从来不是一夜爆发,而是让教练在每一次暂停时第一个看向他,说一句“你上”。
下一次暂停,他会站在技术台边,毛巾搭在肩上,眼睛盯着场内,耳朵却听观众喊他的名字。
那一刻,他能不能把犯规数控制在零,能不能把篮板抱稳,能不能把球传到空位,决定他能不能继续留在NBA的板凳末端。
屏幕前的你,如果手里握着一张选票,你会把“继续留”这三个字投给一个4分20秒的新人吗?
来源:菠菜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