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吕梁临县、方山县村名背后的千年故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18:55 1

摘要:咱先说白文镇的白文村。这村早先不叫这个,叫白燕村。后来啊,元朝至正十年那会儿,村里建起了一座白云寺。这寺庙香火旺,名气大,村子跟着寺名改叫了“白云”。叫着叫着,不知咋的,“云”字在人们嘴里慢慢转成了“文”字,就成了今天的“白文”。你看,一个村名的变迁,连着一段

说说山西吕梁这临县和方山县,那些村名里头的老故事。

咱先说白文镇的白文村。这村早先不叫这个,叫白燕村。后来啊,元朝至正十年那会儿,村里建起了一座白云寺。这寺庙香火旺,名气大,村子跟着寺名改叫了“白云”。叫着叫着,不知咋的,“云”字在人们嘴里慢慢转成了“文”字,就成了今天的“白文”。你看,一个村名的变迁,连着一段宗教文化史。

再说说玉坪乡的玉坪村。这地儿最早按地形叫“湾里”,也被人称作小榆树湾。清朝道光年间,这儿出了个武状元叫张从龙。到了同治元年,陕甘一带闹回民起义,局势紧张,朝廷就让张从龙去镇守紧邻黄河的碛口。当时的临县知县为了表示敬意,就把张从龙的老家“湾里”改名叫“御聘”,意思是皇帝聘请的人。到了光绪末年,又一位知县觉得“御”字太扎眼,建议用同音的“玉”字代替,于是就成了“玉聘”。后来新中国建立,重新划分行政区,这才定名为“玉坪”。一个村名,绕着一份武将的荣光转了好几个弯。

在车赶乡,有个车赶村。这名字得扯到更远的两晋时期。相传那时匈奴首领刘渊在离石起兵,看中了这条沟里长得高大笔直的松树,下令大量砍伐用来做战车的车杆。这么着,这地方就得名“车杆沟”。年深日久,口耳相传,“车杆沟”慢慢说成了“车赶沟”。后来人们省事,直接把“沟”字去了,就叫“车赶”。民国六年的《临县志》里,记的还是“车赶沟”这个名字。这名字听着,仿佛还能听到当年造战车的伐木声。

三交镇的名字,跟它在历史上的地理位置有关。北周那时候,这儿正好是窟胡、定胡和乌突三个县的交界地,所以就叫了“三交”。这是拿地名标明了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交点。

著名的碛口镇,名字起得实在。它就在黄河的“大同碛”边上,又是湫水河汇入黄河的河口,两者一连,就成了“碛口”。“碛”是指河里由沙石堆起来的浅滩,黄河行船到此,遇上这大同碛,可就险了。这也道出了碛口作为水旱码头兴起又最终衰落的天命。

丛罗峪镇有个天洪村,守着黄河。这“天洪”的名字,老早就有了,宋朝那会儿,它是个军事要塞,叫“天浑津”。在那本古代的兵书《武经总要》里,把它和“克胡寨”并列,都是当时保德军设在黄河东岸的六个军事据点之一。时光流逝,堡垒变成了村庄,拗口的“天浑津”也化成了今天的“天洪”。

说到克虎镇,它的老根子也在宋朝,而且清清楚楚记在《武经总要》里,当时叫“克胡寨”。一看就知道,这是北宋为了防御西北方的西夏(那时往往泛称为“胡”)而修建的寨堡。名字里就带着一股烽火硝烟味儿。

招贤镇的名字,听起来就有些求才若渴的意思。据《临县志》说,隋朝初年,在这儿发现了铁矿。朝廷为了能找到能人来开采冶炼,就在这儿张贴榜文,招纳贤士,这地方因此得名“招贤”。

在刘家会镇,有个刘王沟村。这名儿跟一个历史人物有关——匈奴首领刘渊。相传刘渊曾在这个村建有一座刘王庙,村民世代祭祀他,村子也就叫成了刘王沟。这是把历史人物当神明来供奉了。

安业乡的前青塘村(与后青塘村相对),村名起得很有画面感。村里有一口泉眼,泉水涌出,汇集成一个池塘,水色青碧。在干涸的黄土高原上,这么一汪清泉很是难得,村子因此得名“青塘”。这名字听着就让人觉得水汽润润的。后来村子大了,按方位分出了前、后青塘。这村在元朝时还叫过“青舍里”,明朝成化年间,王氏家族从陕西米脂迁来,逐渐成了当地望族,才将村名定为“青塘村”。

曲峪镇的白道峪村,名字背后有个关于信义的故事。说是明朝时候,有姓贺和姓白的两个商人,合伙在黄河上跑买卖。有一次行船出了事,白姓商人遇难。贺姓商人处理后事,把白姓商人安葬了,还分了一半家产给他的家属。白家的后人后来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为了纪念,把村子改名叫做白道峪。直到现在,这村还是贺姓人家居多。这村名,记着一段陌生人之间的情义。

林家坪镇的林家坪,这名字起得直白,就是因为最早是林姓人家在这片黄土高原上相对平坦的坪地上安家建村,所以就以姓氏加上地形,叫了林家坪。

湍水头镇的名字,湍水头,也是因自然水文特征而来,意思是村庄位于一条水流很急的河流的源头附近。

临县还有些有意思的地名。比如府底村,来历不简单。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曾在这里设置乌突郡和乌突县。到了隋朝开皇元年(581年),又把乌突郡改为太和郡,乌突县改为太和县。到了唐朝,这里还设置过善训府,是个基层的驻军机构。这“府底”的名字,很可能就是从“府邸”慢慢演变来的。一个小村子,历史上却做过郡县治所和军府所在地,底蕴不浅。

还有郝峪塔,这名儿也能追溯到西晋。那时刘渊起兵,这地方有个匈奴语的名字叫“车突谷”,翻译成汉语就是“黑峪”。后来传着传着,成了“黑峪塔”,再后来不知怎的写成了“郝峪塔”。

车道坂的“坂”字,指的是山坡。相传刘渊在离石起兵那时,他的战车经过这里的一条山坡古道,人们就把这地方叫“车道坂”,后来成了村名。

先说说这“方山县”本身名字的来历。明朝洪武年间编的《太原志》里写得明白:“地有方山,赤洪水出焉,故以名县。” 也就是说,因为境内有座方山,赤洪水从那里发源,所以县就叫方山了。唐代的《元和郡县志》更直接,说“方山县以城在方山之下,故名”。这名字是跟着山走的。

积翠镇的方山村,就是老方山县城所在地。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县城从原来的良泉县北移到了积翠山下的方山村,县名也跟着改成了方山县。到如今,这儿作为县城的历史,断断续续也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峪口镇的南村,名气可不小,因为村里有左国城遗址。这地方在春秋时期是皋狼邑,西汉时设为皋狼县。后来,南匈奴把他们的单于庭(王庭)也迁到了这里。到了公元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就是在这儿聚集五万精兵,建立了汉国(史称前赵),左国城就成了国都。这小小村庄,曾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中心,在民族融合史上占着重要一页。

大武镇的保安村,名字起得反映了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原来村子在山脚下,野狼多,人们为了保平安,就修了山神庙,后来给村子取名就叫“保安”。

马坊镇叫马坊,这名字听起来就跟马有关。历史上,估计是有官方在这儿设立过养马场或者管马的机构(就叫“坊”),时间久了,“马坊”就成了地名。

北武当镇的来堡村,之所以被人记住,主要是因为这里是清朝“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出生地。村名里的“堡”字,说明这儿过去很可能是个有军事防御功能的聚居点。

峪口镇还有个张家塔村,这村名有个暖心的故事。清朝时候,一个叫赵山的人举家从临县搬到这儿,当时村里只有两户姓张的人家。赵家靠着勤俭和耕读传家,慢慢发达起来,成了富甲一方的大户,用二百多年时间在山坡上建了三十六座院子。虽然家族兴旺了,但赵家的后人感念当年两户张姓人家的收留之恩,一直保留着“张家塔”这个原来的村名,没有改成赵家塔。这种不忘本、知感恩的心,比多少财富都珍贵。

积翠镇的冯家庄村,立村是在明朝中期。据说当时是从陕西大槐树底下迁来三户姓冯的人家,在这儿定居种地,村子就以姓氏取名冯家庄。这是典型的移民村落以姓命名的例子。

大武镇的东相王村,名字来得有点传奇。传说这村最早叫董家堡,后来改叫过石埃村。现在这名字,据说是因传说中有一位“相王”,为了保护一位落难的皇帝,在村子南面东边一带领兵守口,所以得名东相王。

有的连着遥远的民族融合与征战,像刘渊留下的诸多传说;有的记着历史上的行政与军事建置,像府底、天洪、克虎;有的是移民开垦,以姓为村,像冯家庄、林家坪;有的是描述一方山水,像前青塘、湍水头、碛口;有的是铭记人物故事,像玉坪、白道峪;还有的体现了感恩、保安、招贤这样的朴素价值观。

来源:水滴石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