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人出圈,“平替偶像”受追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13:02 1

摘要:说白了,这事儿其实挺好懂的:演员不像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明星,反而像住在同一条街的邻居,走出公司门口就能碰见。上个周五早上,我看到门口差不多十来个人,都是女生,李梓溪背着包走进园区,她看到人就笑着挥手打招呼,几个粉丝上前要合影,更多人在远处喊她名字。场面不吵不闹

米未传媒门口每天都有一群人守着,这已经不是偶然了。

说白了,这事儿其实挺好懂的:演员不像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明星,反而像住在同一条街的邻居,走出公司门口就能碰见。上个周五早上,我看到门口差不多十来个人,都是女生,李梓溪背着包走进园区,她看到人就笑着挥手打招呼,几个粉丝上前要合影,更多人在远处喊她名字。场面不吵不闹,挺温和的——有人合照,有人远远看着,大家都有默契的距离感。

那天同时还有几个别的喜剧演员出来,像李治良、王继续、郝旭涛,粉丝们能说上话,也能拿到合影。有些人手机里存了好几百张照片,只是不愿意放到网盘或社交平台里,就当成自己的小薄记。你要是去看,会觉得这更像是邻里互访,而不是疯狂的追星。

把视角拉远一点,就能看出和另一种追星方式的差别。时代峰峻那种团队,艺人多走地下通道,粉丝撞见本人的几率很低,倒是常常遇见他们的宠物。再对照米未这边,演员走门口成常态,追星成本低,互动机会多。小余说过她两边的体验差别:在时代峰峻那边看演出要花不少钱,黄牛把1880的内场票抬到三万这种事她都碰到过;为了去马来西亚看个前三排,她掏了两万多。现在这种演出多了,黄牛价稍微降了,但五位数的情况还是有的。相比之下,跑去米未门口等个上午,花的最多就是车费和时间,碰到人概率高,回报看起来更直接。

粉丝群体构成也有意思,背景参差不齐。小芸原本是NINEPERCENT的粉丝,那是选秀热潮里很多人的“白月光”。她不是在当年入圈的那批人,而是组合解散后在家翻综艺、看旧资料被喜剧演员吸引上的。疫情那阵子,大家宅在家里,综艺成了消遣,演员成了日常。后来毕业找工作不顺心,节目里那些接地气的小故事反而成了她的慰藉。像《就警察故事》《旧矿工故事》这些,把大题材用小切口讲出来,小人物面对诱惑还坚持的桥段,让很多人看着看着眼泪就上来了,这种真实的触动,是包装得很好的人设给不了的。

节目里常见的自嘲式表演也拉近了距离。演员在自我介绍里说些夸张的话逗笑观众,脆弱、迷茫甚至有点怪异的部分,被化成笑点和谈资。像有个人会说“我叫李飞,没有脊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听着让人一乐,但背后是把不完美展示出来,让观众觉得这群人更可信、更像自己。这类“怪人”在节目里不是被孤立,而是被包容,反而成了看点。观众看到的是实打实的人,不是光鲜的包装。这种真实,比光鲜偶像的高冷更容易让人投入感情。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集体感。喜剧类节目往往是群像叙事,演员之间互相扶持、互相“助攻”,观众看的是一个个小团队的互动。小倪和西西是大学同学,两人喜欢同一组合也喜欢喜剧演员,但出发点不同:对组合是“看颜值”,对喜人是“看才华”。她们会选工作日去米未打卡,避开周末人多热闹的场面。周末人一多,氛围就变了,粉们觉得像办嘉年华,偶像反而没有了那种私人感。工作日去,不仅能近距离说上句话,还能更安静地感受演员的表情和态度,这点很重要。

节目里的“CP”也带来了大量话题。张呈和雷淞然互损的日常、蒋易和孙天宇的默契、王男和王广的姐弟情、高超和高越那种貌似“骨科”实则亲近的兄弟感,都成了粉丝们津津乐道的点。蒋易和孙天宇有一次一小时的直播,评论数到55万,作为对比,梓渝生日那次直播是48.2万。观众会把节目里一点一滴的互动当作“磕点”,把他们在舞台下的同桌吃饭、互相打趣、互相扶持的生活片段反复消费,这样的关系会从节目延续到现实。

追捧的原因,基本上能归到两方面。第一,门槛低。看演唱会、抢前排、出国追星花费巨大,而在米未门口等上几个小时,拍几张合照、说几句话,投入小、回报快。第二,情感联结更实在。喜剧节目经常从生活出发,讲普通人的挣扎与坚持,演员愿意在镜头前摊开自己的弱点,把缺点当做笑料,这会让观众觉得“这人挺真实的”,不像传统偶像那样保持距离,反而更容易建立信任感。

不过,事情也不是全是好风景。小倪指出一个让人担心的趋势:一些节目的评分开始被人气左右。像《三顾茅庐》某些评分并不高,但一些靠粉丝投票拉起来的人气组合分数高,这让她觉得评分不再完全反映作品质量。粉丝力量被放大后,作品本身的评判体系会被稀释。她又补一句:尽管如此,她还是喜欢那些真的有进步的组合。双高胎就是她举的例子——表演更扎实,舞台更稳,粉丝自然多。

在米未门口,粉丝有自己的不成文规矩。小余还记得在时代峰峻重庆办公楼门口那阵子的画面,各种长枪短炮,对着还上小学的练习生大吼大叫,那气氛有点失控。相比之下,米未粉更克制。那天没人去挡李梓溪上车,也没那种围追堵截的行为,大家基本上保持了距离。小芸说她拍合照时会站在镜头一侧,姿势拘谨但笑得真诚。很多粉丝都不把私人物料放上网,宁愿把照片藏在手机相册里,当作自己的纪念,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也保护了演员的日常。

把镜头再拉更远一些,是整个市场供给的变化。选秀节目热潮过后,唱跳偶像的供给出现裂口,市场出现真空,喜剧类群像节目、种地少年、学霸题材这些东西开始补位。制作方用一群人、一段时间、高频的内容输出,慢慢把新的“群像魅力”建立起来。追星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但年轻人对情感归属的渴求并没有变:以前是为唱跳组合打call,现在是为能让自己笑、让自己感到被理解的一群人守门。

细节上也挺好玩的。周末米未门口人数能涨到一百来人,这时候想拍照合影就不太现实了。很多粉会选周中去,既能避开人潮,也不想把演员逼得难受。他们会观察演员的日常小习惯:比如杨雨光每次出来都会热情回应粉丝;雷淞然表面看着酷,私下名片上一写他名字就变得亲切了,只要有人主动,他多数会回应。粉丝把这些零碎的互动都记在心里,收藏照片、记住一个眼神、记住一个小动作,就像把一块普通的温暖悄悄藏起来。

这样的场景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它是多种力量叠加的结果。观众对真实的渴望、市场对新类型的需求、演员愿意走下舞台的姿态、粉丝自我约束的行为——这些元素混在一起,造就了米未门口的日常。有时候,粉们守在那儿并不是为了制造话题,而是想把一段不那么惊天动地的日子,留给自己,也留给这些在舞台上把生活说成笑话的人。

来源:计计娱乐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