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9日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10月29日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凤凰网记者:
山东是唯一沿黄达海的省份,请问,山东省在保障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上有哪些好的做法,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伍其东:近年来,山东始终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总方针,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狠抓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效果明显。黄河干流山东段水质连续9年保持Ⅱ类,流域内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连续4年超过90%,黄河入海断面总氮浓度连续4年优于入境断面。总的来讲,重点抓了四个方面。
一是问题排查常态化,不让污染钻“空子”。污染治理,关键在于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解决。为此,省生态环境厅不断建立健全“发现问题、及时交办,跟踪落实、整改销号”的问题处置机制,特别是针对冬春和汛期两个水质易波动的时段,连续三年开展专项排查,杜绝“带病入汛”,确保黄河“健康过冬”。同时,还注重用好有奖举报等监督渠道,下大气力解决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水生态环境问题。
二是紧盯岸上源头,切断污染“输送带”。水的问题,根源在岸上,核心是抓好源头治理。近年来,围绕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两条主线,系统推进涉水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削减入河污染物总量。生活污水方面,黄河流域涉及山东9市25个县(市、区),目前已有17个县(市、区)基本实现整县制雨污分流。工业废水方面,流域内所有工业园区均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化工园区全面推行“一企一管(或同类共管)、明管输送”,实现污水来源可追溯、去向可管控,杜绝偷排漏排。
三是管住排污口,牵住治理“牛鼻子”。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闸口”。为把住这道关,系统推进排污口的设置审批、监督管理和整治销号,全面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通过精准溯源和分类整治,构建起从“受纳水体”到“排污口”,再到“排污通道”和“排污单位”的全链条管理体系。目前,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已实现100%溯源,整治完成率超过95%,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四是打破区域界限,下好流域“一盘棋”。流域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必须坚持协同共治、责任共担、效益共享。自2021年起,山东省与河南省先后签订两轮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山东省作为水质改善的受益方,已累计向河南省兑付生态补偿资金2.5亿元。在省内层面,推动133个跨县断面所涉县(市、区)全部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全兑付,初步构建起责任清晰、合作共赢的流域治理新格局。
下一步,山东将以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为统领,以推动实现黄河流域“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为目标,紧盯短板弱项和突出问题,加大监管治理力度,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助力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珍稀物种在山东“安家落户”,请问,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山东有哪些创新举措?
赵峰:近年来,山东统筹保护与发展,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丰富度持续提升,相关产业稳步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部门协同监管,“十四五”期间,山东出台《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发布省级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监管办法、《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5—2030年)》等政策文件。各部门持续多年协同开展“绿盾”“昆仑”“清风”“网盾”等系列行动,覆盖生态破坏监管、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非法贸易打击等多个方面,形成监管合力,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守护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
二是监测支撑增效,在全省136个县域布设527个生态质量样地,建设昆嵛山等9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和19个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初步构建起覆盖全省的生态质量监测体系。监测显示,近年来山东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济南、青岛、临沂分别发现了全球新物种—佛慧华蜗牛、山东褶大蚊、扁担杆潜细蛾;泰山岱顶发现了山东鸟类新记录种—黑喉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在威海的集中栖息地由5个增加到10个,种群数量从2000余只增长至1万只左右;众多珍稀鸟类在黄河口中转、越冬和繁殖,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珍稀物种种群持续恢复。
三是厚植群众基础,围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态日”“地球日”等主题活动,积极组织科普宣传。连续多年,多部门联合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发布《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制作山东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歌曲《和美齐鲁赞歌——家园》,向社会宣传推介山东首批8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案例,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四是创新驱动发展,各地践行“两山”理念,结合生物多样性资源,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着力推动各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建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体系,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其中济宁微山打造的山东首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吸引大量青少年参观研学,成为群众喜闻乐见、慕名而至的网红打卡地点;山东寿光保护并利用遗传资源多样性,打造“中国蔬菜种业硅谷”的实践成果,入选2025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大典型案例,这都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山东经验”。
如今,“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鸥鹭齐飞”的生动景象在齐鲁大地屡见不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画卷徐徐铺陈,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海报新闻记者: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受到全球的关注和重视,请问,近年来山东在生态环境领域对外交流中,做了哪些探索?
伍其东:近年来,山东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积极深化生态环境国际合作,搭建一系列高水平国际合作共赢平台,以山东为例向全世界生动讲述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故事”。
一是在机制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围绕推动生态环保政策交流、环保产业技术合作,搭平台、建制度,构建“外事+生态”工作新机制。省委外事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全省生态环保国际合作工作的意见》,逐步形成生态环保和外事部门牵头、各市各部门协作、高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争取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中国—加勒比发展中心2个国家级中心落地山东。部、省、市签约共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生态环保创新基地(山东),并在基地成功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废弃物管理能力建设培训活动,相关成果纳入了《第六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环境部长会联合声明》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合作的倡议》。
二是在交流合作上取得新成果。立足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举办了一系列高规格外事活动,跨越五大洲的生态环保合作格局加速构建。2024年7月,成功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绿色发展论坛,发布“共建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共促可持续发展”倡议,开启了山东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生态环保合作新篇章。今年9月,第二十六次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在山东举办,其间山东省与韩国环境部举办环保合作20周年座谈会,双方签署《环保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深化了与韩国的生态环保合作。
三是在全球治理上展现新作为。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和国际公约履约,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山东力量。2024年11月,在第二十九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举办国际零碳岛屿合作倡议发布会,展示山东零碳岛屿建设理念,为全球岛屿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山东方案。在全国率先建立斯德哥尔摩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等履约跨部门协调机制,强化全过程履约监管,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等履约任务均提前完成。
下一步,山东将积极创新思路举措,拓展交流渠道,深化友好交往,推动务实合作,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贡献“山东力量”。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