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渔民葬身大海,女儿一句话揭开真相:比天灾更可怕的是人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7 03:02 1

摘要:一网下去,半船水母,济州岛的船长差点当场晕倒。这已经不是天灾,这是一场看得见的谋杀。

一网下去,半船水母,济州岛的船长差点当场晕倒。这已经不是天灾,这是一场看得见的谋杀。

“海变了,鱼没了”

朴船长的绝望,几乎能透过屏幕溢出来。

他站在济州岛的渔船甲板上,看着收上来的渔网,天旋地转。

网里不是银闪闪的带鱼,也不是活蹦乱跳的鱿鱼,而是半船让人头皮发麻的、透明的毒水母。

工人们分拣了半天,才从水母堆里扒拉出两箱凤尾鱼。

卖掉的钱,刚好够今天的油钱。

白干一天。

不,是亏了一天。

这不是朴船长一个人的噩梦。

就在两个月前,渔船船东协会会长洪锡熙的船,被一个突然掀起的巨浪整个拍翻。

5名船员,再也没能回到岸上。

去年一年,韩国周边海域,164名渔民死亡或失踪。

这个数字,比前年暴增了75%。

老渔民们嘴里念叨着:“海变了,海真的变了。”

他们说的是事实,但又不是全部的事实。

韩国海域正在“发烧”,而且是高烧。

从1968年到现在,表层海水温度飙升了1.58℃,是全球平均升温速度的两倍还多。

海水一热,多米诺骨牌开始倒塌。

过去十年,韩国人餐桌上常见的鱿鱼,捕获量暴跌92%。凤尾鱼少了46%。济州岛引以为傲的银带鱼,干脆就没了。

野生鱼捕不到,连养殖的都遭了殃,今年夏天,超过1710万尾养殖鱼,活活被30℃的海水“煮死”。

海水成了鱼类的坟场,却成了水母的天堂。

水温升高,毒水母疯狂繁殖,它们不仅蜇人,还抢夺本就稀少的鱼苗的食物。

“我爸的命,没了”

鱼跑去了更深、更远的海域。

渔民们为了生计,只能跟着往更远、更危险的地方闯。

济州岛的金船长,现在要开船到台湾附近海域才能捕到鱼。

远海作业,意味着风暴预警来了,你根本来不及回到港口。

更要命的是,船上的人,已经老了。

2023年,韩国接近一半的渔民超过65岁。江原道更夸张,七成渔民是花甲老人。

年轻人呢?

嫌这行又苦又累又危险,没人愿意干。

船长老了,只能雇佣语言不通、没经过任何安全培训的越南、印尼劳工。

英国研究员郑宇真把这称为“悲惨的恶性循环”:鱼少收入降,只能去更危险的远海,为了省钱用廉价劳工,船只老旧没钱修,事故风险飙升。

63岁的永默,本来已经要退休了。

但因为实在缺人手,被临时叫去出海。

结果,船沉了,人没了。

我看到他女儿伊恩哭着说的那段话,真的气到发抖。

她说:“我爸当了一辈子渔民,没别的技能,就算老了也得去。船主有保险赔,可我爸的命没了。”

一句“船主有保险赔”,道尽了多少资本的冷血和人命的廉价。

在这场悲剧里,永默不是死于风浪,是死于这个畸形的、把人当耗材的系统。

天灾背后,全是人祸的影子

气候变暖是天灾,是全球性难题,谁也躲不过。

可把渔民推向死亡深渊的,真的只有天气吗?

永默的女儿一针见血:“出不出海是船主说了算,不能全怪气候。”

这话,戳破了所有“天灾论”的伪装。

这片要命的海,到底藏着多少人祸?

有的船主,明知风大有警报,为了省钱、为了赌那点可怜的渔获,依然选择冒险出海,最终带着10条人命一起沉没。

有的船主,收入降了一半,连修船、更新安全设备的钱都拿不出来。政府的检查组,非要等到洪会长的船出了事、死了人,才想起来要去装个安全梯、查查救生衣。

早干嘛去了?

政府的动作,总是慢半拍。

又是要求外籍劳工培训,又是完善气象预警,又是收购水母,又是给想退休的渔民发贷款。

看起来做了很多,但这些缝缝补补,真的能追上海洋崩溃的速度吗?

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就预言,本世纪末,韩国的渔获量要减少近三分之一。

当一个行业从根基上开始腐烂,靠贴几张创可贴是救不回来的。

朴船长最近开了个视频号,每天直播自己从水母堆里分拣小鱼。

这位渔家的第三代传人,对着镜头苦笑:

“以前觉得出海是浪漫,现在只剩下艰辛,我可能是最后一代渔民了。”

这句话,听得我心里一阵发酸。

一个传承了三代的职业,在他这里,可能就要画上句号。而他最后的挣扎,竟是在网上表演“大海的荒芜”,来换取一点微薄的打赏。

这简直是这个时代最悲凉的隐喻。

韩国渔民的困境,是气候变化这记重拳,精准地砸在了渔业转型滞后、安全管理缺位、劳动力结构失衡这些早已存在的“软肋”上。

海水变暖我们无力回天,但那些本可以弥补的人为短板,那些逝去的生命,本可以避免。

大家觉得呢?当一个行业被时代抛弃时,身在其中的普通人,除了像朴船长一样苦苦挣扎,还有别的出路吗?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热心露珠eoGn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