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丽颖不是一夜爆红的神话,她是用十年时间,一砖一瓦把自己从“圆脸女主”的标签里挖出来的。
赵丽颖不是一夜爆红的神话,她是用十年时间,一砖一瓦把自己从“圆脸女主”的标签里挖出来的。
2023年,《与凤行》开播第一天,播放量破2亿。
观众不是冲着她当年的“古装女神”头衔来的,是冲着她演的那位冷峻、孤傲、敢杀敢爱的碧苍王——一个连眼神都能劈开山河的战神。
她不再是那个穿着古装裙摆、含泪微笑的少女,而是能扛起整部剧世界观的演员。
更关键的是,这部剧,她是监制。
这意味着,她不再只是被选中的人,而是开始决定别人怎么演、戏怎么拍。
同年,她站在东京国际电影节的领奖台上,捧起“金鹤奖”最佳女演员奖杯。
不是提名,不是入围,是获奖。
这个奖,是国际A类电影节对表演的最高认可之一。
台下坐着的是欧洲导演、日本影后、北美制片人,没人知道她是《陆贞传奇》里的小宫女,也没人关心她是不是“流量明星”。
他们只看到一个女人,把一个沉默、压抑、在体制夹缝中挣扎的母亲,演得让人心碎。
那部电影叫《第二十条》,她演的不是主角,却是让全场沉默的那道光。
她不是靠颜值撑到今天的。
她靠的是敢把自己扔进泥里。
2018年,她演《向阳花》,一个刚出狱的刑满释放人员。
没有美颜,没有滤镜,头发油腻,指甲缝里有灰,走路缩着肩膀,说话像怕被听见。
观众第一次发现:原来赵丽颖可以这么“丑”。
可就是这个“丑”,让无数人夜里哭着发弹幕:“她演的不是角色,是活生生被生活碾过的人。
”
2022年,《风吹半夏》里,她演一个从废品站起步、靠狠劲和脑子拼出钢铁王国的女企业家。
她穿着沾满油污的工作服,在工地上喊话,被男人当众羞辱,转身咬牙一笑,转身就用合同把对方逼到墙角。
那场戏,她没哭,没喊,只是把合同拍在桌上,说了一句:“我赵丽颖,今天不是来求你的。
”
她不是在演戏,是在活成角色。
很多人说她是“逆袭典范”,可逆袭这个词太轻了。
她不是从底层爬上来,她是把底层的土,揉进自己的骨头里,再长出新的血肉。
她出身河北农村,没上过中戏北电,16岁被星探发现,从跑龙套开始,被导演骂过“脸太圆不适合女主”,被制片人劝过“不如嫁人安稳”。
她没反驳,只是每天早起练台词,晚上对着镜子练表情,拍戏时主动要求加戏,哪怕多拍一小时,她也站着不走。
她说:“我不聪明,但我肯耗。
”
2024年,她成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区大使。
这不是一个挂名头衔。
她捐了500万,在河北老家建了一所“丽颖小学”。
学校没有豪华塑胶跑道,但有图书馆、心理辅导室、免费午餐。
她亲自去看了三次,蹲在教室门口,听孩子们背课文,看他们用铅笔头写字。
她说:“我小时候,一支铅笔要掰成三截用。
”
她没说“我要做公益”,她只是做了。
她还在拍科幻剧《球状闪电》,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
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女演员,去演宇宙级的文明困境。
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可她接了。
她说:“如果连我都不敢演,那谁来演普通人面对未知时的恐惧和勇气?
”
她不是在迎合市场,她是在重新定义市场。
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她排第八,是前十里唯一靠电视剧杀出重围的艺人。
流量明星来了又走,她却越走越稳。
为什么?
因为她不靠“人设”活着,她靠“作品”呼吸。
娱乐圈最怕的不是没红,是红了之后,再也演不了别的角色。
赵丽颖的可怕之处在于——她每演一部戏,就把自己的“标签”撕掉一张。
圆脸?
她演出了战神的威压。
流量?
她用演技让数据变成口碑。
非科班?
她用专业让学院派闭嘴。
出身低?
她用行动让命运低头。
她没喊过“女性力量”,但她每一次选择角色,都是对“女性只能演爱情、只能美、只能温柔”的无声反抗。
她不是在演戏,她是在用角色,替千千万万个不敢发声的普通人,说出那句:“我也可以。
”
2024年,有人问她下一步想演什么。
她笑了笑:“我想演一个老奶奶,头发全白了,坐在村口的石凳上,看着孙女考上大学,然后说:‘奶奶没文化,但知道,人得自己争。
’”
这话,她说得轻,可听的人,都沉默了。
因为她不是在预告角色,她是在预告自己——一个从不靠天,只靠命的人,到底能走多远。
她不是在成为明星,她是在成为一种可能性。
一种,普通人也能靠自己,把命运掰开一道缝,然后,把光,一点一点,照进来的可能性。
来源:幸运铅笔V05Z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