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8日,WTT蒙彼利埃冠军赛,陈幸同对斯佐科斯,比分定格在7比11,观众还没坐热,比赛就结束了。
世界第三,首轮回家,机票比球拍先落地。
10月28日,WTT蒙彼利埃冠军赛,陈幸同对斯佐科斯,比分定格在7比11,观众还没坐热,比赛就结束了。
镜头扫过去,她低头收拾球包,动作比平时快,像怕被人看见眼里的问号。
斯佐科斯30岁,世界排名19,过去遇到国乒主力,输多赢少,今天却像换了一块芯片,出手又狠又准。
第一分开始,她就盯着陈幸同的中间位,发球不转,抢攻直接拍直线,连拿两分。
陈幸同追到3平,可接下来就像踩了刹车,正手回球出界,反手弹网出界,再弹网再出界,一口气送出四分。
斯佐科斯不喊不叫,得分后只轻轻握拳,把兴奋压进肌肉里。
7比10,陈幸同挽救一个局点,反手又是一板下网,7比11,首局写完。
整局只打了八分钟,观众席的手机还没掏完,比分牌已经翻页。
第二局她尝试侧身,斯佐科斯立刻变直线,球像算好一样落在边线上。
陈幸同退半步,再退半步,退到广告牌前,已经没地方可退。
中间位被钉死,正手拉不穿,反手撕不转,越打越像撞墙。
斯佐科斯的发球也怪,看似出台,落点却刚过半台,陈幸同拉也不是,搓也不是,只能轻挑,挑完就被拍死。
节奏被拆成碎片,她的脚步像绑了沙袋,手快脚慢,动作变形。
场外指导喊稳住,可稳住两个字,在逆风球里比赢球还难。
比分一路滑到5比9,她抬头看灯,深呼一口气,回球还是出界。
第二局再丢,0比2落后,大分小分都落后,空气开始发闷。
第三局她干脆放弃中间位,全台正手,可斯佐科斯早等着,一板快带,回头球让陈幸同扑空。
正手空档被撕成隧道,球呼呼往里钻,记分牌像坏掉的水表,数字不停往上翻。
3比7,她叫了暂停,毛巾盖头,汗水顺着下巴滴地板,滴答滴答,像倒计时。
暂停回来,她连追三分,观众刚想鼓掌,反手又是一板下网。
6比8,她抬头看教练,眼里写着怎么办,教练也只能回一句先上台。
斯佐科斯10比7拿到赛点,发球前她转了下球拍,像把钥匙拧进门锁。
陈幸同拉了一板高吊,斯佐科斯退台反拉,球砸在白色端线上,弹起,落地,比赛结束。
大比分0比3,世界第三止步首轮,现场播报员念出结果,声音自己都迟疑了一下。
输球后她快速收拾,把球拍塞进拍套,拉链只拉一半,像留一道缝给呼吸。
通道口有球迷喊加油,她点头,却没回头,背影比往常瘦一圈。
这场球像一面镜子,把近半年的问题全照出来。
亚锦赛她一场没上,训练馆里球声噼啪,她却坐在挡板外擦汗,越擦越冷。
封闭训练结束,教练组让她加练反手,每天多打三百板,手练到抖,可比赛里还是抖到飞。
正手位更糟,过去她靠侧身爆冲拿分,如今对手只要压她反手,再调正手,她就跑不到位。
速度下降半拍,球就顶在拍头,弧线飘出底线,像风筝断线。
心理关口更难翻,越怕失误,动作越紧,越紧越失误,死循环。
今天斯佐科斯只做两件事:发不转球,打她中间;调正手,回头再撕反手。
简单到像小学生战术,却刚好打在七寸。
国乒内部竞争像跑步机,速度一旦调上去,谁松鞋带谁被甩下去。
王艺迪、蒯曼、钱天一都在后面排队,积分咬得紧,输一场,排名就能掉一层。
教练组选人先看外战稳定性,再看打硬仗的续航,一轮游两个字,比输十场内战还刺眼。
明年多哈世乒赛名单只有五个位置,今天这一败,把她推到悬崖边。
斯佐科斯倒是一战翻身,过去她赢过陈梦,赢过王艺迪,却从没赢过世界前三。
今天她赢了,还是零封,赛后她说自己只是把球打上台,听起来像谦虚,更像实话。
30岁,体能下滑,她靠算路补速度,靠落点补力量,把简单战术执行到极致,反而高效。
陈幸同22岁就拿过世界冠军,年少成名,如今却卡在瓶颈,上不去也下不来。
技术定型,习惯固化,改动作比改命还难,可不改,就只能被对手抄作业。
回去只有两条路:要么把正手重新拆成零件,一块块重装;要么把反手练成铜墙铁壁,让对手打不穿。
心理也要重装,输球后先别翻录像,先睡觉,睡醒了再去看,才不会把失误刻进肌肉。
接下来还有太原站、法兰克福站,每一场都是补考,补考再挂科,主力席位就真的换人。
观众只记得你最近一次输赢,没人管你过去多辉煌,想不被忘记,就得一直赢。
斯佐科斯用一场胜利提醒所有人:排名只是纸条,战术才是硬币,硬币落地,纸条就会飞走。
陈幸同把纸条弄丢了,下一站她得自己捡回来,捡得慢,别人就先捡走。
竞技体育的日历翻得比翻书快,今天你是种子,明天就可能变成别人的垫脚石。
想留在舞台,就得把每一天当成抢七,谁先到七,谁才能留灯。
球台还在,灯还亮,下一颗球发过来,接或不接,都由她。
来源:清闲的冰淇淋hrKBP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