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抢着买到滞销,23年曾售卖32万吨的月饼,为何24年跌破30万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08:02 1

摘要:2024年,全国月饼销量预计跌破30万吨,这是十年来的最低点。

月饼正在死去,但它的尸体正在长出新的器官。

2024年,全国月饼销量预计跌破30万吨,这是十年来的最低点。

不是因为没人过中秋,而是因为没人再把月饼当月饼了。

它不再是一家人围坐分食的节令象征,也不再是走亲访友的硬通货。

它成了货架上沉默的过期品,包装精美,内里空洞。

过去,一盒月饼卖300块,是因为包装比馅料贵;现在,消费者宁愿花50块买一箱进口水果,也不愿为一盒“皇帝的新衣”买单。

新国标来了——包装不能超过三层,成本不能超过12%。

这不是监管的胜利,而是市场用脚投票后的被迫妥协。

那些靠“金箔镶边、红木礼盒”撑起利润的月饼,终于被现实扒光了衣服。

但死亡不是终点,是变形的开始。

年轻人不买传统莲蓉蛋黄,但他们抢购“麻辣小龙虾月饼”和“藤椒牛肉月饼”。

咸口月饼的份额从十年前的不到5%飙升到28%,这说明什么?

说明味觉在叛变,传统在崩塌。

他们不是不爱月饼,他们只是不要“被安排”的味道。

真正的消费主权,已经从生产商手里,移交到了Z世代的手机屏幕上。

更有趣的是,小红书上“DIY月饼饼皮套装”笔记增长了300%。

人们不再满足于吃,他们要参与。

自己揉面、压模、烤制,然后发一条“中秋仪式感拉满”的朋友圈。

月饼从“被消费的产品”,变成了“可表演的仪式”。

它不再是一个食物,而是一个社交货币——就像露营、剧本杀、手冲咖啡一样,是用来定义“我是什么样的人”的符号。

头部企业早就不傻了。

广州酒家偷偷研发植物肉月饼,美心推出“未拆封月饼折价换购”,元祖和故宫联名推出非遗纹样礼盒。

它们在做什么?

在把月饼从“食品”变成“文化IP”。

你买的不是一块饼,是你对传统美学的认同,是对“国潮”的微小参与。

而博物馆开始用3D打印技术,做出青铜器造型的月饼——这不是噱头,这是月饼的终极进化:它不再需要好吃,它只需要被看见、被传播、被收藏。

渠道也在裂变。

直播卖月饼,销量涨了56%,但客单价砍了快一半。

说明什么?

说明“团购”和“秒杀”正在消解月饼的礼品属性。

它从“送礼刚需”变成“囤货零食”。

你买它,不是为了送人,是为了自己半夜饿了,能顺手掰一块,配杯茶,看个剧。

而最致命的一击,来自代际更替。

Z世代只占月饼购买者的17%。

他们不是不爱节日,他们是不爱“父辈定义的节日”。

他们自己在抖音上拍“自制冰皮月饼配桂花酒”,话题播放量8.2亿。

那不是消费,那是重建。

未来五年,月饼市场不会消失,但会彻底分裂。

一边是高端定制化礼盒,价格上千,主打文化叙事、限量编号、联名艺术;另一边是平价散装,五块钱一个,超市角落堆着,吃的是性价比,不是面子。

中间那层——300到800元的“中端礼盒”——正在集体蒸发,像被风吹散的糖霜。

而真正的新机会,藏在三个看不见的地方:

第一,功能性月饼。

加益生菌的、含胶原蛋白的、低GI值的,不是为了“健康”这个口号,是为了让吃月饼这件事,不再有负罪感。

当你能理直气壮地说“我吃的不是月饼,是肠道益生元”,它就不再是节日负担,而是生活方式的延伸。

第二,场景化捆绑。

月饼+咖啡、月饼+茶饮、月饼+香薰蜡烛。

它不再是孤零零的一盒饼,而是“中秋夜晚氛围套餐”的一部分。

你买的不是食物,是一整套情绪解决方案。

第三,动态定价系统。

参考航空业的收益管理——提前一个月预售打八折,节前三天涨价,节后清仓半价回收。

不是为了多赚钱,是为了让每一块饼,都在对的时间,找到对的人。

月饼的命,不在馅料里,而在叙事里。

它曾经是团圆的象征,后来变成送礼的工具,现在,它正在变成一种文化实验品。

有人用它讲非遗,有人用它做艺术,有人用它解构传统,有人用它重建仪式。

它不再需要讨好所有人。

它只需要,找到愿意为它重新赋予意义的那群人。

中秋的月亮还在,但分月饼的人,已经换了世代。

你手里那块饼,是旧时代的遗物,还是新时代的火种?

你吃它,是为了填饱肚子,还是为了确认自己是谁?

来源:热情的喜鹊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