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听听,这话说得,滴水不漏。你想反驳吗?你没法反驳。但你想从中得到点什么信息吗?对不起,一点没有。
上次看到这么好笑的东西,还是在上次。
真的,我当时看完就愣了一下。
就是那种,你明知道它什么都没说,但你又觉得它好像说了很多。
“这个西红柿,吃起来有股番茄味儿。”
你听听,这话说得,滴水不漏。你想反驳吗?你没法反驳。但你想从中得到点什么信息吗?对不起,一点没有。
这就是现在网上特火的那个,叫什么,“废话文学”。
我一开始也觉得挺无聊的,不就是重复一件事实吗?比如“研究表明,人只要不呼吸,就会死亡”,这还用研究?
但看得多了,就有点上头。
“但凡你有点本事,也不至于一点本事都没有。”
“如果你愿意多花一点时间了解我,你就会发现你浪费了一点时间。”
这些话,像不像你开了一天会,老板在上面滔滔不绝,你听完之后感觉自己啥也没记住,脑子里只剩下“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这几个大字在循环播放。
说起来,这句“听君一席话”还真是老祖宗级别的。最早好像是在B站,大家看到一些内容空洞、故作高深的视频,就会刷这么一句弹幕。本来是句调侃,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成了“废话文学”的开山鼻祖,后来还衍生出无数版本。
它就像一个暗号,大家心照不宣。
这跟前几年流行的“凡尔赛文学”完全是两个路子。
“凡尔赛”是什么?是拐弯抹角地炫耀。“好烦啊,老公又给我买了个包,颜色还那么丑”,潜台词是“看,我老公多有钱多爱我”。信息量其实是超载的,生怕你get不到那个隐藏的优越感。
但“废话文学”呢?它反其道而行之。它追求的是零信息量,是把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用一种极其认真、仿佛在宣布真理的口吻说出来。
它在主动放弃意义。
为什么我们会对这种“放弃意义”的东西这么着迷?
我想了想,可能我们真是累了。
你看现在的社交,每一次对话好像都背着KPI。你得显得有见识,得会接梗,得输出观点,得提供情绪价值……太累了。生怕一句话说错,就显得自己很蠢。
这时候,“废话文学”就像个救生圈。
“据我所知,我一无所知。”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给你的建议是:别过来。”
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在这里,你不需要聪明,不需要深刻,你只需要把一句正确的废话讲出来,就能收获一种莫名的、心照不宣的快乐。
就像《新周刊》有篇文章里说的,这是一种“语言的内循环”,是大家厌倦了各种“爹味说教”和无用鸡汤之后,一种戏谑式的回应。
当所有人都想教你点什么的时候,突然有个人跑出来,一脸严肃地告诉你:“你知道吗?人被刀捅了,是会死的。”
你除了想笑,还能干嘛?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种精神按摩。它通过彻底的无意义,来抵抗我们生活中那些被强加的、沉重无比的意义。
说来也挺讽刺的。
我们人类,在费尽心思地创造这种“正确的废话”来找乐子。
而我们创造出来的AI,比如那些聊天机器人,有时候却在努力模仿人类、追求深刻的时候,无意中搞出了另一种“废话”——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它会用非常确信的语气,给你编造一段根本不存在的历史,或者解释一个伪科学。
你看,人类在主动戏仿“形式大于内容”,而机器在无意识地暴露“形式与内容”的分离。
这事儿越来越有意思了。
可能在这个信息爆炸到让人窒息的时代,我们对“有信息量的表达”已经审美疲劳了。
所以,偶尔来一句“我上次见到你,还是在上次”,反而觉得……嗯,很亲切。
至少它足够真诚。
就像我这个年纪,觉已经这么少了,只是稍微睡一下,就到下午了。
这话,没毛病吧。
来源:告别画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