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走得多远的游子,都难舍对故土与父母最深的想念。千百年来,“忙”“孝”总是拉扯着,在重阳佳节化为无数动人诗句。两难何解?永泰作家陈家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见习记者 王灵婧/文 受访者供图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走得多远的游子,都难舍对故土与父母最深的想念。千百年来,“忙”“孝”总是拉扯着,在重阳佳节化为无数动人诗句。两难何解?永泰作家陈家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自2006年母亲身患帕金森病卧床后的十余年间,陈家恬工作之余回家陪伴父母,以327万字日记汇聚鸿篇巨制《将心比心》,记录下日复一日与家人陪伴老人的日常。“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他琐碎动人的文字每一天都不重复。“孝道是一种修行,日记也是一种修炼。”谈及这十余年如一日的耐心陪伴与执着书写,陈家恬说。
陈家恬照护重症岳父
“行孝,是我与生俱来的使命”
2012年春天,陈家恬时任永泰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上级领导想调他去省直机关工作。陈家恬回家后,将这件事告诉了父母。
“我在永泰,职务可能是房间这么大,但要是去了福州,就能做到家里的厅堂这么大。”陈家恬拿家里的房间与厅堂作比,没什么文化的老父看了看小房间和宽阔的厅堂,说:“我觉得房间更适用。厅堂家里一年用不了几次,没什么用。”
陈家恬明白了。父母最在乎的,还是他的时时陪伴,这比有了更大权力、赚了更多的钱更让他们感到幸福。他留在了永泰。
生于1963年的陈家恬,家中共有9个兄弟姐妹,从小就感受到父母的不易。五六岁时,他在村口玩,听到两个邻居的嘲讽:“这家那么穷,男孩娶不起媳妇,以后个个都要去当和尚。”那时,陈家恬便暗暗发誓,要替父母争口气,更要帮助兄弟姐妹,让每个人都过上好日子。
从那时起,他便视“孝”为少年坎坷的补偿,“这是与生俱来的使命”。
《将心比心》前三本书影
是行孝的日记,也是共同的“历史”
陈家恬决定留守时,两位老人都已八十余岁高龄,母亲身患帕金森病卧床,父亲也患有糖尿病和腰痛,都需要陪伴。
“当人逐渐老去时,做得最多的事情,其实是回忆。”陈家恬说,枯坐的老人,往往在一生的回忆里找回乐趣。倘若有人能参与其中,理解他们回忆里的乐趣,老人便不会孤独。这件事,非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至亲不能胜任。这也是陈家恬坚持不找护工保姆,与家人亲力亲为的原因。
陈家恬发动家中兄弟姐妹,排好“轮班表”,一同参与到对父母的照护中来,并要求轮值的家人“怡吾色,柔吾声”,不把在家庭、工作中发生的不愉快带到父母面前来。家人们大都不会违拗。
“行孝的过程,是人成长的过程。”当天晚上,小侄子便作为“小主角”被陈家恬记进了他的“行孝日记”,并发在家庭微信群里向所有亲友传阅,小家伙得意坏了。“这便是我写‘行孝日记’的一个重要意义——记录家庭历史。”陈家恬说。
心到了,孝就到了
“这部长篇日记没有累赘、乏味、繁复和冗长之感。”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叶辛看过书稿后,写下热烈的推荐。“看似纯粹却又丰富,涉及自然、世道、疾病、生死、风习和宗教等方面,精彩纷呈。”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说。
记述伊始,陈家恬便有出版的打算,所以每则日记的书写都坚持文学性与经验性,始终心存观照与审视。如今,这些文字已结集成15册《将心比心》,期待有情怀、有远见的出版社加持出版,让它充分发挥“四大作用”,即教育作用、认识作用、美感作用和娱乐作用。
“这是以‘我如今待父母的心’,还‘父母曾待我的心’,更是对家人共同照护父母的体谅之心,还是以‘自己的孝行心’,照‘他人的生活心’。”陈家恬这样解释他的书名。
“这种尽孝,显然胜过一切药品钱物,胜过一切身后盛仪。这是一片辉映日月的孝心,汇成了一条令人景仰的行孝的天河!”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谢冕为其作序,动情写道。
“说到底,要把孝当成自己人生的一场修行。” 谈及当代年轻人的“忙与孝”之困,陈家恬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不必纠结 “做得够不够多”,多体谅家人的难处、少计较谁付出得多,凡事量力而行。“心到了,孝就到了。”
编辑:李焕泉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来源: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