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公园里,张大爷握着太极剑的手开始微微颤抖;厨房中,李阿姨端起汤碗时动作比从前慢了半拍……这些看似寻常的“小毛病”,可能是帕金森病发出的早期信号。作为全球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正以每年约10万新增病例的速度影响着中老年人
清晨的公园里,张大爷握着太极剑的手开始微微颤抖;厨房中,李阿姨端起汤碗时动作比从前慢了半拍……这些看似寻常的“小毛病”,可能是帕金森病发出的早期信号。作为全球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正以每年约10万新增病例的速度影响着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它并非“无迹可寻”,更非“不可预防”。通过科学的健康管理,我们完全可以降低发病风险,甚至延缓疾病进展。本人苏州治疗帕金森病的老中医,下面为大家介绍帕金森的预防方法。
1. 让身体“动起来”:选对运动,精准护脑
运动是预防帕金森病最直接的“良药”。研究发现,规律的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平衡练习组合,能降低30%-50%的发病风险。具体建议: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分泌,修复受损神经元;
每周2-3次力量训练(如举哑铃、深蹲):增强肌肉量的同时,改善大脑血流;
每天10分钟平衡与灵活性练习(如太极拳、瑜伽、单脚站立):刺激小脑与前额叶皮层,延缓运动功能衰退。
尤其推荐舞蹈(如交谊舞、芭蕾)——一项针对60岁以上人群的追踪研究显示,每周跳舞3次以上者,帕金森风险降低40%,可能与舞蹈对协调性、记忆力和情绪的多重刺激有关。
2. 吃对食物:给大脑“抗炎抗氧化”
饮食的核心是减少氧化应激(自由基对神经元的损伤)和炎症反应。推荐“地中海饮食+适量乳制品”模式:
多吃深色蔬果(蓝莓、菠菜、西兰花):富含花青素、类黄酮等抗氧化剂,可降低神经炎症;
增加优质脂肪(橄榄油、坚果、三文鱼):Omega-3脂肪酸能修复细胞膜,减少神经元凋亡;
适量乳制品(牛奶、酸奶):研究发现,每日摄入300ml牛奶的人群,帕金森风险降低25%(可能与钙和益生菌调节神经免疫有关);
限制加工食品:减少红肉、油炸食品、高糖饮料摄入,这类食物会升高体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加速神经老化。
一个小技巧:每天喝1-2杯咖啡或绿茶(不含糖)。咖啡因可通过阻断腺苷受体保护多巴胺神经元,绿茶中的EGCG则能抑制α-突触核蛋白聚集(该蛋白是帕金森病的标志性病理产物)。
3. 睡够、睡好:修复神经的“黄金时间”
深度睡眠时,大脑会启动“类淋巴系统”,清除代谢废物(如β-淀粉样蛋白和α-突触核蛋白)。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天)或睡眠质量差(如频繁夜醒、打鼾)会导致这些毒素堆积,增加发病风险。
建议:
固定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
若有打鼾、夜间肢体抽动等问题,及时就医排查睡眠呼吸暂停或不宁腿综合征;
避免睡前刷手机(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可尝试冥想或听轻音乐助眠。
4. 管理压力:别让情绪“压垮”神经
长期高压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引发慢性炎症并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研究发现,经常参与社交活动(如社区聚会、兴趣小组)的人群,帕金森风险降低30%——社交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通过语言交流和情感支持刺激大脑多区域活动。
推荐每天留出30分钟“减压时间”:可以是散步、写日记、练习正念呼吸,或与家人朋友聊天。
5. 警惕“前驱信号”:早发现早干预
帕金森病有长达5-10年的“前驱期”,此时虽无典型运动症状,但可能出现以下预警信号:
嗅觉减退(闻不到咖啡香、花香);
便秘(每周排便<3次,且持续半年以上);
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异常(梦中大喊大叫、挥拳踢腿);
情绪低落或焦虑(无明显诱因的持续性情绪低落);
轻微动作迟缓(系纽扣变慢、字迹变小)。
若出现2项以上,建议尽早就诊神经内科,通过多巴胺转运体显像(DAT-SPECT)等检查评估风险,早期干预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
自我介绍:
本人苏州治疗帕金森病的老中医郭福新,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苏州国医堂特需专家。曾在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西苑医院进修。国内第1批名老中医传承人之一,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医望闻问切 “四诊”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全国“养生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齐鲁名医陈克忠弟子。
来源:养生健康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