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中药材市场受极端天气、资本炒作及种植成本上升影响,整体价格呈现冲高回落态势。长春花作为冷背药材,价格波动受供需关系主导。2023年第三季度,亳州中药材价格指数显示根茎类药材平均涨幅达9.26%,但长春花因非根茎类主流品种,价格波动更依赖区域性供需。2
2023年中药材市场受极端天气、资本炒作及种植成本上升影响,整体价格呈现冲高回落态势。长春花作为冷背药材,价格波动受供需关系主导。2023年第三季度,亳州中药材价格指数显示根茎类药材平均涨幅达9.26%,但长春花因非根茎类主流品种,价格波动更依赖区域性供需。2024年12月,安徽亳州市场长春花统货价格稳定在40-45元/公斤,湖南产地统货价格达130元/公斤,显示产地差异显著。2025年8月,四川成都市场长春花鲜货价格跌至32元/斤,反映产新期供应增加对价格的压制。价格波动核心逻辑在于:产新期供应激增导致短期下跌,而药用价值支撑中长期需求,形成“产新跌、药需稳”的周期性特征。
长春花全草入药,含长春碱、长春新碱等100余种生物碱,具有抗肿瘤、降压、降血糖及消炎止痛功效,是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及乳腺癌的核心原料。全球长春花生物碱市场2031年预计达1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2%,辉瑞、诺华等制药巨头主导原料供应。国内市场需求呈两极分化:一方面,中药饮片厂对长春花统货需求稳定,年消耗量约500吨;另一方面,生物碱提取企业因技术升级,对高含量原料需求激增,推动优质货源价格上扬。政策层面,中医药现代化战略及精准医疗发展,进一步刺激长春花在靶向抗癌药物中的应用,市场需求结构性增长趋势明显。
长春花种植面临三大技术瓶颈:其一,生物碱含量受品种、土壤及气候影响显著,优质种源缺乏导致原料质量参差不齐;其二,栽培技术粗放,多数产区仍采用传统播种方式,出苗率不足60%,且易受基腐病、红蜘蛛等病虫害侵袭,年损失率达15%-20%;其三,采收加工标准化缺失,部分产区为赶行情提前采挖,导致生物碱含量未达峰值即流入市场。产业层面,供应链分散问题突出,全国超80%种植户为散户,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生物合成技术虽能提升生物碱产量,但成本高达天然提取的3倍,商业化应用仍需突破。
机遇方面,全球癌症发病率上升推动抗癌药物需求,长春花生物碱作为化疗基石药物,市场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精准医疗发展催生个性化用药需求,长春花生物碱与靶向技术结合将开辟新赛道。政策层面,中国“十四五”生物经济规划明确支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长春花主产区安徽、湖南已启动道地药材认证,优质原料溢价空间扩大。风险方面,地缘政治导致原料进口受限,2025年印度对长春花生物碱出口管制已引发市场波动;技术替代压力加剧,合成生物学企业正研发全合成生物碱,若成本降至天然提取的1.5倍以内,将对传统种植产业形成冲击。
长春花市场正处于价值重构期,药用价值刚性需求与产业技术短板形成矛盾。短期看,价格将随产新期供应波动,但生物碱提取企业需求增长可支撑底部价格;长期看,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及生物合成技术突破是产业升级关键。建议种植户聚焦优质种源培育,加工企业加强与制药巨头合作锁定原料,投资者关注生物碱提取专利布局。在中医药现代化与精准医疗双重驱动下,长春花有望从冷背药材跃升为战略资源,但需跨越技术、供应链及政策三重门槛。
#长春花#
来源:本草情报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