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丨【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山水共融 华彩绽放——运城盐湖回访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8 21:37 1

摘要: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运城盐湖时强调,“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运城盐湖时强调,“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

全省上下牢记领袖殷殷嘱托,聚焦黄河流域主战场,深入开展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工业污染深度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工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提升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水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山西力量。

山水共融 华彩绽放——运城盐湖回访记

七彩斑斓的盐湖宛如大地调色板,美不胜收。运城盐保中心供图

五月的运城盐湖,清风拂过22号堤埝的木栈道,远处中条山的黛色山影与湖面粼粼波光交织成一幅水墨画。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望盐湖,指出,“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如今,这片曾因工业开发而蒙尘的水域,正用一场生态“手术”重现活力。从堤埝整治到沿湖绿化,从水系治理到山体修复,随着一系列治湖措施有序推进,132平方公里的盐湖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诠释“还湖于民”的承诺。一幅中条叠翠、盐田流银、天鹅掠影的生态长卷,正在河东大地铺陈开来,擘画出山水城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站在22号堤埝的木栈道望去,曾经机器轰鸣、尘土飞扬的运输道已变成蜿蜒19.5公里的“彩虹绿道”,市民李元昊每天都要在这里走一走、逛一逛。“以前盐湖就是个‘大车间’,现在它成了城市的‘后花园’。”随着绿道智慧工程实施完毕,盐湖从“生产岸线”回归到“生态岸线”。

运城用一组硬核数据丈量着盐湖近几年的蜕变:130公里堤埝完成生态修复,93万平方米边坡披上绿装,铺设14公里污水管网,西塬湖水体处理160万立方米,相当于填满640个标准泳池……山变青、水变秀、城变美,山水城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随着“退盐还湖”工程推进,盐湖的“呼吸”重新变得轻快,不仅被列入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曾经被化工污染逼退的200余种鸟类也得以重返家园。

去年冬天,250多只大天鹅在盐湖东侧振翅起舞,这个数字是前年的三倍,同时,火烈鸟、黑腹滨鹬等珍稀鸟类也连续到访。摄影爱好者王柳翊架着“长枪短炮”守候多日,终于捕捉到火烈鸟群现身盐湖的珍贵画面:“就像一片片粉色云霞掠过湖面!”

“目前盐湖堤埝修复二期项目已完成堤埝除险加固40.26公里,畦块清淤23.92万立方米。”项目负责人程凯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南北岸带生态廊道建设,实现堤埝健康度、水质参数、生物活动等要素的实时动态管理。

5月3日,游客在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游览。闫鑫摄

生态修复为盐湖注入活力,文旅融合则让其文化血脉重焕光彩。去年“五一”,运城获评全国最受欢迎小众旅游目的地第2名,今年“五一”热潮延续,盐湖景区接待游客超49万人次,跨湖大道006号灯杆、盐化工业遗址等打卡点热度“爆表”。

漫步盐湖景区,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的实景演艺《宋风·夜宴》再现“汴梁风物盛,池盐天下闻”的图景;蚩尤文化园内,远古部落生活场景与盐湖落日交相辉映;在河东成语典故园,生动传神的雕塑刻画出盐运之城的千年历史……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旅游形态在这片潋滟银泊中绽放华彩。

在解放南路,投资1.8亿元建设的七彩盐湖景区全面提升改造项目,将黑泥康养中心、盐疗科技馆等14个功能区域融入山水之间,游客在体验“五绝”养生项目的同时,还能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步产盐法的神奇魅力。

盐湖的工业遗产也在文旅融合中重获新生。原盐化四厂的烟囱被改造为“盐梦长廊”文化地标,斑驳的老厂房转型为“河东记忆”文创园。项目负责人王根红说,“盐梦长廊”的10公里廊道将串联起老厂房、盐运古道和四周景观,把盐湖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盐湖是文化旅游宝地,更是科研资源宝库。依托运城盐湖保护利用研究院,科研人员开展盐湖环境本底调查40余次,发现并命名“盐池运城杆菌”等16个新物种,推动卤虫高值化利用、黑泥化妆品研发取得突破,“黑泥密语”系列产品覆盖本地市场……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正将盐湖的生态基因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五一”假期,盐湖景区“水上飞人”为游客表演飞天火壶。闫鑫摄

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主任李雪琴介绍,目前正推进盐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在生态维度构建“山水城”生命共同体,在文化维度解码“盐文化”特色基因,在功能维度打造“产城人”融合样板,让宜居与宜业宜游相得益彰。

初夏时节的黄河运城段,澄波荡漾处,12座钢铁长虹凌空飞架,融通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如飘舞丝带穿行于苍茫中条山与浩荡母亲河之间,将龙门古渡的雄浑、大禹渡的沧桑、风陵渡的浪漫串联成链,与七彩斑斓的盐湖共同勾勒出运城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壮美画卷。

黄河为运城留下345公里的蜿蜒岸线,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尤为重要。去年以来,运城同步推进总投资114.5亿元的87个“一泓清水入黄河”项目,汾河入黄口断面水质首达优良标准,黄河干流运城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数据显示,运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率居全省第一、全国重点城市第五,湿地面积和林木覆盖率分别位列全省第一、第二,为黄河流域的保护与治理交出一份硬核答卷。

依托黄河文化资源优势,运城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可玩可观可感”的全景式旅游体验。2024年全市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700万人次,门票收入1.4亿元,新增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联动解州关帝庙、鹳雀楼、永乐宫等景点打造文化地标群,编排《梦境·西厢记》《宋韵·南风歌》等精品演艺……山水人文交织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在产业转型主战场,智能制造正重塑河东大地的经济版图。38家基础级智能工厂与8家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如星辰列阵,彰显着发展质效的跃升。田间地头同样翻滚着创新浪潮。“南鱼北养”的试验,让大闸蟹、白对虾在黄河水滋养下成为“运城新特产”;受黄河水灌溉的“运城苹果”,以中国区域公用品牌十强之姿,引领32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稳居全省鳌头。

旅游公路车流如梭,绿茵湿地群鸟翔集,蟹肥果香富庶一方……河东大地正以山水为笔,续写着“黄河宁,天下平”的时代新篇。

山西日报记者 郭正

亲 历

运城市住建局局长孙冬青:

“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实践”

孙冬青(左二)在棚改安置工作现场了解情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初夏的运城盐湖波光粼粼,成群的飞鸟掠过泛着七色光晕的湖面。站在木质栈道上,运城市住建局局长孙冬青的目光越过新栽植的生态防护林,投向远处矗立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标语的观景台。

2023年5月16日,盐湖表面的结晶盐折射出细碎银芒,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堤埝栈道缓步前行,察看盐湖生态环境。时任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主任的孙冬青清晰记得,总书记特意询问了盐湖生物种群的保护现状。“当听到我们通过水系治理使大天鹅等珍稀鸟类种群数量回升时,总书记欣慰地点了点头。”

孙冬青说:“总书记不仅关注盐湖本身的生态修复,更从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强调历史文化传承。”

盐湖岸畔的殷殷嘱托成为孙冬青和同事们开展盐湖保护工作的精神动力和根本遵循。

联合山西大学启动盐湖本底调查,建立全国首个盐湖生态与文物司法保护基地,创作《千年盐湖》主题曲,将传统制盐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700余期的水系监测数据与堤埝上新增的一个个科普展板,共同见证着盐湖从工业遗址向生态明珠的蝶变。

调任运城市住建局局长后,孙冬青办公室的案头始终摆着两本书:泛黄的《河东盐法志》和新编的《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盐湖治理与城市建设看似不同领域,实则都贯穿着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孙冬青说,目前,运城依托盐湖的生态优势,正全力打造山水城融合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典范,这对于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无疑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夜幕降临,盐湖湖面上倒映着璀璨星河。在新落成的“河东记忆”文创园内,孙冬青深有感触地说:“每次看到游客们驻足欣赏七彩盐湖的壮美,听到孩子们在生态研学基地的欢声笑语,就更能体会到总书记要求统筹做好盐湖保护利用工作的深刻内涵。”

从盐湖守护者到城市建设者,孙冬青“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实践”的初心始终未改。他说,总书记在盐湖岸畔留下的足迹,不仅指引着生态保护的实践方向,更树立起党员干部应有的为民情怀。这种精神力量正通过千万建设者的双手,转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山西日报记者 郭正

践 行

核 心 阅 读

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重大要求,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我省聚焦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总体管控要求,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五大基地”建设,着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省坚持系统化保护、活态化传承、品牌化发展,开展了黄河流域非遗资源普查,打造河曲、碛口等黄河流域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现黄河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设立3家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4家省级基地,成立300余家非遗工坊,守护非遗根脉。持续加大黄河流域重点景区建设力度,沿黄4市串联打造老牛湾、碛口古镇、乾坤湾、盐湖、鹳雀楼等169个A级景区,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连通200余个景区景点,促进黄河文化繁荣,全面提升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水平,让人们体会“黄河之魂在山西”的魅力。

张巨峰整理

忻州市:千顷废弃矿山新颜展露

恢河流域神池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施工现场。山西日报记者王利强摄

初夏时节,神池县龙泉镇磁窑沟村东的山坡上,数台大型机械正在紧张作业,山顶上白色的风车徐徐转动。王百新指着正在实施覆土修整的矿坑说:“过去这里是一个废弃采煤点,山石裸露,现在通过种林植草,用不了几个月就可重现满目葱茏的景象。”

忻州市作为黄河入晋第一市,坚定扛牢“首站首责”,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统领,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全面发力,“黄河‘几字弯’重点生态攻坚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这个工程涉及面积广、数量多、投资大。”中标单位山西省第二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百新翻开图纸介绍,忻州段流域内除了沿黄河保偏3县外,项目还涉及宁武、静乐、神池、五寨、岢岚和原平6个县(市),共治理图斑336个,修复面积1229.53公顷,总投资5.3亿元。

汾河源头在忻州。除了汾河这条黄河流域第二大支流,忻州市在编制黄河“几字弯”重点生态攻坚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时,将境内的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漪河、恢河、清涟河等支流流域悉数纳入,全域予以整治。

磁窑沟村东的施工现场就是恢河流域神池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一部分。王百新说,机械设备进场作业1个月来,主要工作是地形重塑,然后实施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等工程,通过这些治理措施,预计可新增耕地1.12公顷、林地14.25公顷。

“全部工程将于明年年底前完工。”忻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态科科长郭炳说,届时可消除矿山地质环境安全隐患31处,新增耕地37.15公顷,新增林地397.8公顷,新增草地20.1公顷,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2%,每年新增碳汇9734.84吨,“千顷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旧貌换新颜,进一步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为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提供坚实生态环境支撑。”

山西日报记者 王利强

碛口:守护黄河流域文化根脉

碛口古镇里游人如织。刘声峰摄

5月14日,初夏时节,夜幕降临,碛口岸边,黄土高原吕梁山脉的怀抱里,麒麟山庄凉风习习。聚光灯下,一位头裹白巾、身着羊皮袄的老人站在高台上眺望着黄河,一边弹着临县三弦书,一边唱道“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在碛口十八弯……”。在大型户外实景演艺《如梦碛口》的演出现场,观众们身临其境。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此刻交相辉映。

得益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山西坚持系统化保护、活态化传承、品牌化发展,加快推动文旅产业升级,促进黄河文化繁荣。

碛口古镇历史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碛口古镇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以文旅融合的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功地传播了黄河文化和晋商文化故事。”临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桂秀说。

如今,行走在古镇街头,随处可见牵着毛驴的村民大声吆喝,不时也会唱起几句当地民歌。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碛口号子传承人李世喜自小在黄河边长大,除了再现黄河岸边纤夫的生活,他还经营起了民宿。“碛口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保护好碛口,还要把这里的故事和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李世喜对记者说。

2015年9月,山西省批准设立了碛口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探索非遗在碛口区域内整体保护的方法和经验。其后,在吕梁市人民政府、临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怀与指导下,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织了多次座谈会,制定了《碛口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临县文化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李鑫告诉记者:“如今的碛口被誉为‘活着的古镇’,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当地百姓也吃上了‘旅游饭’。如今,3万多人的碛口有各类民俗客栈、农家乐40余家,旅游饭店60余家,旅游商品经营户120余家,解说员近100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

审核丨范亚宁 监制丨卫江鹏 张文芳

来源:盐湖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