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那一刻起,事情就像往水里扔了两颗石子,涟漪越荡越大。最先发图的人是谁并不那么好说,两张图的时间戳紧挨着,一个附了旅行地标,一个没交代来路。有人往评论里翻,又能找到更早的一些相似构图,但质量差,像是别人照着参考拍的廉价翻版。再往前追去,会看到有人把这种姿势列成
两张照片被点名“太像”,在网上被拿出来对比,声音一下子大了。有人说几乎是复制粘贴:姿势、发型、服装、道具都赶巧一样,评论区炸开了锅。
从那一刻起,事情就像往水里扔了两颗石子,涟漪越荡越大。最先发图的人是谁并不那么好说,两张图的时间戳紧挨着,一个附了旅行地标,一个没交代来路。有人往评论里翻,又能找到更早的一些相似构图,但质量差,像是别人照着参考拍的廉价翻版。再往前追去,会看到有人把这种姿势列成“拍照模板”合集,专门教粉丝怎么摆、怎么取景——换句话说,这套姿势在圈子里早就不是秘密了。
把两张图放一起看,细节多得能琢磨半天。红衣那张,女生把头发扎成一个特定造型,不少人看着就说“像楚钦那种风格”,既复古又随性。她坐在后备箱里,胳膊随意搭在腿上,旁边一只行李箱,一条大毛巾随性搭着,光线往脸上稍微压了点,背景被压暗,人更突出。黑衣那张,女生靠在车门外,动作几乎对位:同样一只手搭着腿,肩膀有那个倾斜角度,毛巾和箱子的摆放位置也很接近。两个拍摄角度都偏斜俯视,人像被拉出来当主角看。这些技术上的相似,让人直觉上觉得不是简单的撞衫,而是一套“可复制的剧本”。
网络上火起来后,站队很快分明。有的人直接说“模板照被抄了”,指着细节逐一比;有人替被指责的一方说话,解释这是流行打法,大家都在学;还有人去挖原始素材,想把时间线弄清楚,结果碰到的是一个越绕越长的传播链——摄影博主做教程,普通用户照着学,学的人再发出去,被别人看到又学,循环往复。于是问题变成了一个更普遍的事:什么叫抄袭,什么又算借鉴?
回过头看那几组早期照片,会发现“靠车拍照”其实已经流行好一阵了。旅行博主把后备箱当临时座位,行李箱、毛巾、随意感成为固定道具。做商业片的也会把这种构图拆成步骤,教人怎么摆手、怎么让毛巾看起来自然下垂。就像厨房里流行的一道菜,有人教配方,于是到处都是差不多味道的成品。社交平台的逻辑又让这些“配方”传播得更快:一个账号火了,模仿者就冒出来,一张参考图变成成千上万张相似的照片。
拍摄现场的细微差别也值得看。红衣那张更像随手一拍,后备箱里有垫布,东西摆得比较随性;黑衣那张看上去像有人在布置——车门打开、支撑脚轻踩地面,整个姿势像是经过练习,有点“被训练出来”的感觉。这样的差别让人又有点分歧:有人说,一个随意的动作和一个被安排的动作本来就是不同的;也有人宁愿相信两者背后是同一套模板在起作用。
评论区里热闹得像市场。有的人专门放大局部,把头发线条、手臂弧度、毛巾的折痕一一对照,像在做比对证据。也有人拿出更早期的模板合集,把更多相似图放一起,试图证明这不是两个人单独想出的,而是整个圈子流行起来的套路。还有一批人不把焦点放在“谁抄谁”,而是讨论为什么这种画面受欢迎:靠车的随性、路上的自由感、看着像故事的场景——这些元素合在一起,容易触动人,让人愿意点赞和转发。
事件到现在还在发酵。有人继续怒斥“没有创意”,有人继续用“不过是流行风格”来为当事人开脱。对于旁观者来说,看到这种一模一样的感觉,会本能地去划清界线:到底是模仿、致敬,还是抄袭。可在社交平台上,证据往往并不充分,时间先后、创意源头这些东西不是那么好拿出来证明。图片被放大、比对、讨论,本身就是这个时代里的常态:有好看的构图就会被学,会被拆解,会被重复,直到某一刻,看起来像是复制粘贴。
我翻这些对比图的时候,有种看旧电影的感觉——同一个镜头,不同导演,效果会不一样。只是现在这两个“导演”并不在同一个片场,观众却把他们拉到同一张对照表里评判。争论会持续,网友的热情也会慢慢转移,下一件类似的事又会顶上来。眼下,两张图都还被翻来覆去摆在显微镜下,讨论没有停下来。
来源:胖妞文娱星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