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笔相当于德国 2023 年 GDP 近 5% 的资金,将集中投入 2026 年各军种武器采购,既涵盖本土企业主导的常规装备生产,也包含从美国引进的 F-35 战斗机、“战斧” 巡航导弹等战略级武器。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当一份总金额高达 3770 亿欧元的军备采购清单从德国政府内部流出,整个欧洲乃至全球的防务格局都为之震动。
这笔相当于德国 2023 年 GDP 近 5% 的资金,将集中投入 2026 年各军种武器采购,既涵盖本土企业主导的常规装备生产,也包含从美国引进的 F-35 战斗机、“战斧” 巡航导弹等战略级武器。
在俄乌冲突持续影响欧洲安全局势的背景下,德国如此大规模的军备扩张,究竟是为了强化自身防务自主性,还是会进一步加深对外部力量的依赖?
而面对欧洲防务力量的新一轮调整,中国又该如何在维护自身安全利益与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之间找到平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不妨从这份采购清单的细节中寻找答案。
据俄罗斯新闻社披露,德国这份军备采购文件长达 39 页,详细规划了陆地、空中、海上、太空及网络空间五大领域的武器采购方向。
尽管文件明确将这些采购纳入 2026 年联邦国防军预算,但多数项目属于长期规划,尚未设定清晰的推进时间表。
这种 “有预算、有方向却缺进度” 的状态,也让外界对德国国防力量现代化的实际落地效果多了几分观望。
从当前推进节奏来看,德国联邦国防军计划在明年的预算周期内启动约 320 个新武器装备项目,不过截至目前,仅有 178 个项目确定了承包商,剩余项目仍处于审核阶段。
这意味着,德国军方期待的 “全面现代化”,眼下还停留在 “规划多于落地” 的阶段,大部分项目仍未脱离前期开发环节,后续能否按计划推进,还需看审批效率与企业执行能力的双重配合。
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军备采购中,德国本土国防企业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数据显示,本土公司共参与约 160 个项目,总价值达 1820 亿欧元,几乎占据了采购总金额的半壁江山,这一布局显然是为了巩固国内国防工业的核心地位,避免过度依赖外部供应链带来的风险。
而在众多本土企业中,莱茵金属公司堪称 “绝对领导者”,在53个独立规划领域获得的投资超过880亿欧元,这笔资金不仅包含320亿欧元直接拨付给母公司的款项,剩余560亿欧元还将用于旗下子公司及合资项目的推进。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与法德国防企业 KNDS 联合开展的 “美洲豹” 和 “拳师” 步兵战车生产项目,文件中明确要求,到2035年需完成总计687辆 “美洲豹” 步兵战车的交付。
其中包括662辆作战型与25辆驾驶教练车,这种 “明确数量、明确时间” 的要求,也体现出德国对地面作战装备更新的迫切需求。
而且,在防空领域,莱茵金属公司还将为德国军方提供561套 “天行者” 30短程反无人机系统,这套系统在应对小型无人机袭扰方面具备成熟技术,能有效填补德国在近程防空领域的短板。
从这些本土采购项目不难看出,德国试图通过 “资金倾斜 + 技术自主” 的方式,打造一套完整的常规武器生产体系,为后续防务自主打下基础。
不过,如果仔细观察采购清单便会发现,德国在战略级装备领域,仍难以摆脱对海外供应商的依赖,其中美国企业成为主要合作对象。
在空中装备采购方面,德国计划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购买15架F-35战斗机,总价值约25亿欧元,这款具备隐身能力的第五代战斗机,将大幅提升德国空军的制空与对地打击能力,尤其在核威慑领域,F-35 可搭载战术核武器的特性,更是德国强化 “核共享” 机制的关键选择。
同时,德国还将斥资 11.5 亿欧元采购 400 枚 “战斧” BlockVb 巡航导弹,这款导弹射程超过 1600 公里,具备精准打击固定目标与移动舰艇的能力,能有效弥补德国在远程打击领域的空白。
另外 2.2 亿欧元购入的三套 “台风” 反潜机,则将进一步完善德国空军的反潜侦察体系。
在海军装备方面,德国拟以 18 亿欧元从波音公司购入四架 P-8A “海神” 反潜机,这款机型在全球多个国家的海军中广泛应用,具备出色的海上巡逻、反潜作战与情报搜集能力,对提升德国海军在北大西洋海域的监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更重要的是,这次采购清单首次将太空领域的卫星项目纳入重点,总价值超 140 亿欧元的卫星项目,涵盖通信、侦察、导航等多个领域,这也意味着德国开始将 “太空防务” 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范畴,试图在太空领域抢占先机。
从整体采购布局来看,这份清单呈现出鲜明的 “财务本土主导、战略依赖海外” 的特点。
从资金分配角度,本土企业拿下近半数项目价值,既拉动了国内国防工业的发展,也降低了关键装备供应链被 “卡脖子” 的风险。
但从军事功能层面,与核武器、远程武器相关的战略潜力,仍高度依赖美国等外部国家的系统支撑。
这种 “常规装备自主、战略装备外购” 的模式,看似平衡了 “自主” 与 “效率”,实则也暴露出德国国防工业的短板:在高精尖战略武器领域,本土技术仍难以满足军方需求,不得不依赖外部引进。
而这种依赖带来的潜在风险,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当下尤为明显,一旦外部供应出现延迟或中断,德国的战略防御能力将直接受到影响。
目前,这份采购清单的最终项目细节,将在德国议会预算委员会投票时分批提交,每一个项目的审批结果,都将直接影响后续推进节奏。
对于德国而言,这次军备采购不仅是一次 “武器更新”,更是对未来国防战略的重新定位:通过强化常规装备与战略装备的双重配置,提升在欧洲防务体系中的话语权,同时应对来自东部的安全威胁。
但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德国大规模扩充军备,也可能引发欧洲范围内的 “军备竞赛”,进一步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那么,面对德国这次 3770 亿欧元的军备采购,以及其背后欧洲防务格局的调整,中国该如何应对?
第一,应坚持以 “共同安全观” 为核心,积极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完善,通过多边对话机制,引导欧洲国家理性看待安全需求,避免陷入 “以军备求安全” 的误区。
然后,在技术领域,可加强与欧洲国家在民用航空、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合作,通过技术交流与产业协作,增进相互信任,减少因 “安全焦虑” 引发的误解。
同时,持续提升自身国防实力,加快高端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在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基础上,为地区和平稳定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
最后还可以通过 “一带一路” 倡议下的安全合作项目,与欧洲国家在反恐、反海盗、灾害救援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拓宽安全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构建更加多元的安全合作格局。
总之,德国这次大规模军备采购,既是自身安全需求的体现,也是国际局势变化的缩影。
对于中国而言,无需过度焦虑于单一国家的军备调整,而应从 “全局视角” 出发,以 “合作共赢” 为导向,在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同时,为推动全球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这不仅是应对当前局势的理性选择,更是实现长期和平稳定的必然路径。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