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现在,儿子在外地打工,女儿嫁到外省,电话里说“妈,我忙,下个月回”,下个月成了明年,明年成了永远不回。
老鸡养了一辈子,最后没人喂食,自己啄着地上的谷粒活了下来。
这不是寓言,是千千万万老人的真实写照。
过去说养儿防老,孩子是拐杖,是后路,是养老的唯一指望。
可现在,儿子在外地打工,女儿嫁到外省,电话里说“妈,我忙,下个月回”,下个月成了明年,明年成了永远不回。
国家卫健委的数据说,全国有3800万老人独居,每四个里面就有一个月见不到孩子一面。
这不是孩子不孝,是生活逼得没人能天天守着家。
可这些老人没垮。
他们开始学用智能手机,不是为了刷短视频,是为了能视频通话时孩子看见他们笑,而不是视频那头只有黑屏和忙音。
他们买智能音响,不是为了听流行歌,是为了按一下就能叫出天气、叫出菜谱、叫出邻居的电话。
他们买园艺工具,不是为了种花,是为了每天有事做,手上有土,心里不空。
京东的数据显示,50岁以上的人买书画、音响、花盆的钱,一年涨了快七成。
这不是挥霍,是他们在悄悄给自己筑墙,不是用砖,是用每天的坚持。
北京一个养老院做过调查,搞书画社、唱戏班的老人,抑郁的比别的老人少四成。
为什么?
不是因为画画治了病,是因为画画的时候,有人陪你坐着,有人说你画得像,有人记得你今天用了哪支笔。
这些不是亲戚给的,是自己找来的。
心理学家说,50岁前要建三样东西:两个能一直玩的爱好,三个不是亲人也能说话的人,一项会用的数字技能。
这不是建议,是生存指南。
你不能指望孩子二十四小时陪你,但你能养一只鸟,每天喂它,给它换个新水杯,它叫一声,你就知道今天还活着。
上海的“时间银行”在悄悄改变规则。
老人去社区帮人修家电、陪人去医院、教人包饺子,干一小时记一分,等哪天你走不动了,就拿这一分换人来陪你吃饭、帮你洗衣服。
七万多人参与了,没发奖金,没发证书,但有人哭了,说:“我还能帮别人,我不是拖累。
”这比发养老金更扎心,也更有力。
因为人不是靠钱活着的,是靠被需要活着的。
日本那些老人,不靠子女,靠图书馆、社区活动站,这些地方就是他们的“第三居所”。
他们不是去打麻将,是去坐一坐,听人说话,别人也听他说。
这样的老人,到八十岁脑子还清楚,比不常出门的晚了五到八年才记不住事。
不是他们命好,是他们每天都在动,动嘴皮子,动手指,动脑子。
你养了一辈子孩子,指望他们扛你下半辈子,可他们扛的是房贷、车贷、孩子学费,哪还有力气天天扛你?
你指望政府,政府能给养老金,但给不了你一个说句“今天阳光真好”的人。
你指望亲戚,亲戚各有各的难,你总不能逢年过节才问一句:“你吃饭了吗?
”
老人最大的底气,不是存了多少钱,而是你醒来的时候,知道今天有事可做,有人能接你电话,有地方能去,有事能说。
你不用等孩子回来,自己就能把日子过下去。
有人说,时代变了,孝道没了。
可哪是孝道没了?
是孝道太单薄,扛不住一个人活到九十多岁的重量。
你得自己长出骨头,不是等孩子给你骨头,是你自己长出筋肉,长出心跳,长出每天醒来的理由。
你有没有开始给自己找这根骨头?
不是等老了才开始,是现在就得动。
学用手机,不是为了看直播,是为了能跟孙子说一句“奶奶教你画画”。
养一盆花,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每天记得浇水,记得它活着,你也活着。
交一个不是亲戚的朋友,不是为了攀关系,是为了哪天你生病了,有人能敲门问一句:“今天吃药了吗?
”
你养了孩子,是责任。
可你养自己,是活命。
你的晚年,是交给别人去填空,还是你自己一笔一划写出来?
你敢不敢说,你的日子,不是孩子给的,是你自己活出来的?
来源:畅聊星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