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场马拉松集体消失,泛滥的中国马拉松正式进入冷静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17:09 1

摘要:山西临汾,不跑了;山东多个县市,审批权直接上收;广东翁源,直接停办;连河北蠡县这种以往凑热闹也要搞个“欢乐跑”的小地方,今年也彻底哑火。

金秋十月,原本是下半年马拉松的旺季,然而今年的跑圈,却是一片哀嚎——

好不容易中签的赛事,说没就没了。

一场场马拉松在起跑枪响前集体“蒸发”,这波到底咋回事?

截止10 月,全国已有约 100多场马拉松/路跑赛事发布变动通知。

山西临汾,不跑了;山东多个县市,审批权直接上收;广东翁源,直接停办;连河北蠡县这种以往凑热闹也要搞个“欢乐跑”的小地方,今年也彻底哑火。

过去被许多城市曾经引以为傲的马拉松比赛,如今似乎略带有一丝“跌落神坛”的意味。

这也意味着中国马拉松,正式进入冷静期了。

要知道,2013年,全国马拉松赛事仅仅只有39场;2024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749场,总赛事规模达704.86万人次。

2025年4月20日,更是有多达43场马拉松比赛在同一天举行,但如此盛况,已经成为历史了。

国庆节后,“马拉松 新 政 ”的传闻不胫而走。

一位业内人士博主杨拉松发声,他透露了马拉松行业未来一段时间的新变化:包括赛事数量会缩减,尤其是一些C类赛事,赛事的慈善名额与商业活动会严加管理。

外籍选手的邀请上也会受限,其中最利于大众跑者的一条是,会健全抽签名额分配,大众名额不低于赛事总名额的90%。

自2025年11月起,县区级及以下地区不再举办C类赛事,每个设区市每年举办的赛事不超过3场

赛事仅限全马和半马,“欢乐跑”“健康跑”等活动将不再设项。

现在看来, 规 定越来越不像空穴来风。

一方面,今年包括西安马拉松、长沙马拉松、成都马拉松等在内的A1等级世界田径精英标牌”赛事都不再特邀 黑 人 选手参加,而是让国人包揽冠亚季军。

另一方面,过去几周,全国有三四十场路跑赛事被取消或调整,一些规模上万人的城市马拉松说不办就不办了。

最近连上海马拉松、南京马拉松这等大赛事,也宣布取消了健康跑、慈善跑的项目,这一举措也印证了赛事仅限全马和半马,“欢乐跑”“健康跑”等活动将不再设项的规定。

中国马拉松真的是因为泛滥而被 大 面 积 叫 停 吗?

《2017-2022年中国体育市场深度评估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及《路跑蓝皮书》显示,美国2015年举办了1100多场全马比赛、3000多场半程马拉松、近6000场10公里比赛;日本年马拉松及长跑赛事稳定在1400场左右;德国年马拉松及长跑赛事约3000-4000场,而我国2023年只举办了699场马拉松,跟国外差距明显。

很显然,多场马拉松被取消或调整另有其他因素。

支持举办马拉松的人,常拿马拉松的经济效益为理由。

根据官方数据,2025年无锡马拉松42.6万观众与跑者齐聚,直接创造了5.05亿元的产业效益,同比增长78.2%,酒店客房被一抢而空、餐厅翻台率飙升至平日三倍的热闹场景。来自南京、苏州、上海等周边城市的车辆如潮水般涌入,将无锡的街道变成了一幅流动的经济画卷。

2025年武汉马拉松外地跑者对赛事的拉动总效应为2.98 亿元,同比增长 40.2%。

“发 令 枪 响 ,黄 金 万 两”的背后,第一大助力是全国到处跑的跑者,他们是真肯花钱。

一个赞助商名额或是慈善名额,跑者们甘愿花费数千之资去购买;

一张赛事期间无水印的照片,有的索价高达30元,跑者们也毫不迟疑地照单全付。

众多知名的马拉松赛事,一旦敲定开赛日期,起点周边酒店在开赛前一晚的价格便会呈数倍飙升之势。

然而,这高昂的价格却依旧无法浇灭跑者们的参赛热情,“一房难求”俨然成为一种常态。

根据《2024中国路跑蓝皮书》,2024年认证赛事选手参赛半径,有60.68%都是非本地选手

这意味着他们都要掏交通费、住宿费,很多跑友还会选择多待两天来旅游,这意味着他们的花费将更多。

有个说法是跑一场马拉松,钱包比肚子瘦得还快!报名费、机票、住宿、美食…动辄五六千的开销让中产直呼'月薪两万快跑不起',跑马拉松真的很花钱。

举办马拉松另一大助力是五花八门的赞助商。

运动品牌、食品饮料,以及那些八竿子打不到一撇的品牌,都想在一场全城直播的马拉松比赛里好好露脸。

所以能看到,许多地方的参赛包和完赛包的物资异常丰富,价值远高于报名费,除了参赛包与完赛包外,很多地方马拉松赛道补给站也都变成了自助餐站。

温州马拉松美食无限量供应,鹤岗马拉松,中途给选手送上烤串……

网友:没有半马全马,只有半饱全饱,花100元进了全长21公里的小吃街。

不少人感慨:跑一场马拉松,最累的是腮帮子。

然而,这番热闹和泼天富贵,并不能平等地落到每场马拉松头上。

绝大多数跑者热衷于知名赛事,北马、上马、厦马等比赛自然是人满为患、赞助商挤破头。但另一边,去年全国700多场比赛里,只有70多场是有影响力的标牌赛事。

业内测算过,万人规模的马拉松赛事的人均办赛成本高达300-500元,半马赛事中标金额普遍在100万至300万元,全马更是400万至600万元。

对于一个年 预 算 没多少的小县城来说:一场马拉松,很可能直接干掉它全年 文 体 经 费 的三分之一。

三分之一 文 体 经 费 够修多少个社区篮球场?够给公园换多少套健身器材?够办多少场老百姓真正能参与、真能笑得出来的广场舞比赛和乒乓球赛?

许多中小马拉松赛事,如果抛开当地 政 府 的 补 贴 费用,九成以上都会陷入 亏 损 的窘境,如此一来,经济效益成空,封路的不便倒是实实在在。

为了成绩和流量,品牌的“买脚”行为大行其道。

专业运动员、跑步网红以及 黑 人 选手都是目标人选。也因此,这些年中国马拉松被调侃是“非 洲 兄 弟 定 向 扶 贫项目”。

看看大部分领奖台就知道了——冠军、亚军、季军,清一色的 黑 人 兄弟,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非洲高原分原。

一些地区为了达到国际赛事标准,邀请很多外籍选手,这些选手大多数都来自非洲。

从埃塞俄比亚坑坑洼洼的黄土训练场,到中国崭新平整的塑胶赛道, 黑 哥 们 远渡重洋而来,目标明确:跑步,拿奖,盖房,走上人生巅峰。

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出了钱,出了力,出了赛道,出了骂声,承担了所有的封路成本和 民 生 抱怨。

最后,站在聚光灯下的、捧着支票合影的,没一个自己人,更甚者还被 黑 哥 们背后吐槽。

这年头,办马拉松就像在雷区里开演唱会,听着热闹,但指不定哪步就 雷 了。

最直接的就是天气,这玩意儿完全不跟你讲武德。

你这边舞台搭好了,广告位卖出去了,几千号选手从全国各地飞过来了, 领 导 也请来准备剪彩了——结果一场暴雨/高温/大风预警突然拍脸上。

几百万的投入,瞬间归零。

不是打折,是清零,这哪是办赛事啊,这简直是和 老 天 爷 玩“概率轮盘赌”,赌注是地方 财 政 的真金白银。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甘肃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

2021年5月22日,2021年(第四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在甘肃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大景区举行,172人参赛,比赛期间遭遇突发降温、降水、大风的高影响天气,造成8人受伤,21人 身 亡 ,遇 难 者 中许多是国内赫赫有名的顶尖跑者!

所以, 政 策 这只“看 得 见 的 手 ”终于重重按下来了。

不少地方办马拉松,和 文 旅 关系密切。

比起哈尔滨、淄博的全民热情,景德镇突如其来的“鸡排哥”网红,开封市万岁山景区的不断整活,通过马拉松刺激文旅发展,似乎更有迹可循。

但马拉松的赛道布置、物料采购、宣传推广、安保医疗、比赛运营、城市资源协调,综合起来难度不小。

跟风投入、大干快上的心态,只会催生乱象,成为不满的根源。

有的中小型赛事,为了所谓“国 际范儿”,将80%的赛事预算用于邀 请 外 籍 选手,造成赛事服务方面预 算减少;

有的悄悄扩大比赛规模,却因为商业化能力不足,在物资筹备和奖牌制作等关键环节上吝啬投入。

马拉松不是不能办,是不能瞎办。

不是所有城市都配叫“马拉松之城”,就像不是所有会煮泡面的人都叫厨神。

有些小县城总共就两条主干道,一封路全城血压升高;ICU床位加起来不到十张,却敢接万人规模的赛事——这不叫勇气,这叫莽。

够专业,才能给跑者和当地人带来好的体验,所以现在的趋势,其实是件好事。

减少马拉松比赛,是要宁缺毋滥。

从拼数量变成拼质量;严控中小赛事的外籍选手名额,是要回归体验,将原本用于邀请外籍选手的预算,投入到提升赛事服务、保障跑者安全上。

不是所有比赛都必须请 黑 人 选手来撑场面。“国 际 化”不是“非 洲 化”,更不是“奖金外流化”。

一些地方把几十万美金塞给 外 国 选手,回头 财 政喊穷、市 民 骂 街,这哪是提升城市形象?这是主动申请被吐槽“人 傻 钱 多 速 来”。

一些地方现在不适合办马拉松,可以办十公里比赛、家庭跑、短距离越野赛等,慢慢积累经验。

那些大型马拉松赛事,也需要有对成绩和国际影响力的追求,也不能把所有外籍选手拒之门外。

更何况,如果没有外部刺激,国内运动员的成绩恐怕不容乐观,最近几场没有黑人领跑的马拉松,成绩都很不理想。

如同田径大奖赛万米一样,没人领跑,成绩烂到没法看。

这种现象之前田协领导还有专业选手都说过(包括何杰),本来国内的长距离成绩和世界高水平比就差了一大截,还按跑名次的跟随跑来,所以适当的外部刺激也是必要的。

所以,停,不是终点。

停,是为了更好地跑。

当狂欢转为冷静,正是新的开始。

冷静的人才更能明白:学会办好马拉松比赛,也是一场马拉松。

来源:惊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