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去北方朋友家,主食基本都是馒头、面条,现在动不动就端上一碗米饭,跟南方家庭似的。
最近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北方朋友的餐桌上,米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了。
以前去北方朋友家,主食基本都是馒头、面条,现在动不动就端上一碗米饭,跟南方家庭似的。
但你知道吗?就算北方人吃大米多了,全球范围内的“第一主粮”还是小麦,这事儿是不是有点反常识?
我觉得这事儿得从咱们身边的变化说起,最明显的就是北方主食结构的调整。
2003年的时候,北方军粮的供应比例改了。
原本是40%大米、60%小麦粉,后来调成了60%大米、40%小麦粉。
军粮的调整一般都能反映民生需求,这说明那会儿大米在北方的接受度就已经上来了。
本来想觉得这只是个别现象,后来查了下数据才发现,2024年北方几个主要省份,像山东、河南、河北,居民人均大米消费量比2003年涨了不少。
为啥会这样?我琢磨着,一方面是咱们大米产量上来了,南方种的大米够运到北方;另一方面物流也方便了,以前运大米成本高,现在不用愁这个,加上年轻人也喜欢米饭配炒菜,慢慢就成了常态。
但就算大米“北上”了,小麦在北方的“基本盘”也没丢。
就拿河南来说,2024年当地餐饮协会做过调研,河南人每天吃的小麦制品还占主食总量的一半多,比大米多不少。
毕竟馒头、面条、饺子这些,是从小吃到大的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而且北方是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平原的小麦产量占全国七成,家门口的粮食,吃起来也方便。
讲完咱们北方的主食变化,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大米越来越受欢迎,为啥全球第一主粮还是小麦?这就得看看三大主粮的“真实身份”了,玉米、水稻、小麦,仨各有各的情况。
先说说玉米,2023到2024年度,全球玉米产量有12.54亿吨,比小麦的7.7亿吨高不少。
但玉米这东西,大多不是给人直接吃的。
全球玉米产量里,只有不到5%是直接当粮食吃的,60%都用来做饲料了,咱们吃的肉、蛋、奶,背后都有玉米的功劳。
而且现在玉米还用来做乙醇、淀粉,工业用途占比也不低,这么看,它真算不上“主粮”,顶多算“多功能作物”。
再看水稻,水稻对生长环境挑得很,得要夏涝秋旱的条件。
亚洲集中了全球90%的水稻产区,中国和印度人多,吃水稻的也多,但出了亚洲,水稻就没那么“存在感”了。
比如非洲、美洲,水稻大多是配菜,不是主食。
我见过不少欧美朋友,平时吃饭基本不吃米饭,顶多偶尔吃个意大利烩饭,所以水稻只能算“区域强粮”,成不了全球第一。
小麦就不一样了,它是真“全能”。
咱们这边能做馒头、面条、饺子,到了国外,能变面包、饼干、披萨、意面。
不管啥国家的饮食文化,小麦都能融入进去。
而且小麦的种植范围广,全球哪儿都能种。
更关键的是贸易量,每年国际市场上流通的小麦超2亿吨,比水稻、玉米都多,妥妥的“粮食硬通货”。
如此看来,小麦能当全球第一主粮,还真不是偶然。
聊完全球的情况,再说说咱们关心的小麦价格。
有人发现,国内小麦保护收购价大概一吨2380元,国际小麦出口价才一吨1700元左右,差了不少。
其实这事儿得看种植模式。
美国地形以平原为主,农业是大型农场模式,一个农民能管3000亩地,播种、施肥用无人机,灌溉、收割用机械,效率高,成本还低。
咱们国家不一样,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占了不少,土地比较分散,大多是家庭小规模种植,一户也就几亩地,还得精耕细作。
我算过一笔账,咱们种小麦,一亩地的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这些,大概800元。
按亩产1000斤,收购价119元/50公斤算,一亩地净利润也就300多块。
要是没有政策托底,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怕是要受影响。
所以国家才设了最低收购价,还发种地补贴,就是为了不让“谷贱伤农”,这可不是亏本,是保障粮食安全。
而且咱们小麦现在能自给自足,2024年总产量1.39亿吨,消费量1.41亿吨,差的200万吨是进口的高筋和低筋面粉。
这进口不是因为不够吃,是因为咱们自己种的小麦,大多是中筋的,做面包、饺子皮需要高筋,做蛋糕需要低筋,这些细分需求得靠进口补。
进口占比才1.4%,远低于粮食安全警戒线,所以根本不用怕“依赖进口”。
虽然北方人吃大米多了,但小麦的全球地位没动摇,咱们国家的小麦政策也选得对,既保了农民,又稳了粮食安全。
小麦这“全球硬通货”加“国内稳压器”的双重身份,还真挺重要的。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