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肯定遇过这种事,邻居家那孩子,每天早上6点就爬起来背考试知识点,晚上11点还在对着真题卷抠细节,父母每月给2000块生活费贴补。
你肯定遇过这种事,邻居家那孩子,每天早上6点就爬起来背考试知识点,晚上11点还在对着真题卷抠细节,父母每月给2000块生活费贴补。
结果亲戚们凑一起就嚼舌根:“都毕业大半年了还啃老,不如去餐馆端盘子赚点钱”,可刷到新闻里,某富二代刚毕业就接了家里公司的管理权,评论区全是“年轻有为,会接家业”的夸赞。
同样是“靠家里帮衬”,怎么一个被骂得抬不起头,一个被捧上天?“啃老”这俩字,到底是真能衡量道德的尺子,还是专门给普通人套的枷锁?
一、两种“靠家”的反差
普通家庭里,刚毕业的年轻人哪有那么多“一步到位”的好运?要么挤在人才市场里递简历,今天面个销售,明天试个文员,赚的钱刚够交房租。
要么在家安安静静待着备考,桌上堆着满是批注的参考书,每天学习至少8小时,每月花父母的钱大多超不过2000块。
可就因为没“立刻赚钱”,总有人跳出来指手画脚:“都这么大了还不会自己养活自己,就是家里的寄生虫”,没人问他备考多辛苦,也没人看他投了多少份简历,眼里只盯着“花父母钱”这一件事,可换个场景看,那些家底厚的年轻人,日子就完全不一样了。
住着父母买的大平层,开着百万级的豪车,每天不是打卡网红咖啡店,就是约朋友去露营,正经工作没沾边多少,却总有人说“家境好就是有资本,人家有啃老的底气”。
更讽刺的是买房这件事:普通孩子掏空父母半辈子积蓄凑个首付,周围人会夸“有上进心,会规划未来”,可要是哪个孩子没买房,暂时住家里过渡,立马就被贴上“没本事,啃老啃到底”的标签。
而富人的孩子直接继承几套房、几间商铺,大家只会说“命好”“会投胎”,连“啃老”两个字都没人提。
二、钱改定义,话语权定对错
其实“啃老”的评价标准,早被钱给扭得变了形,只要家底够厚,“靠家里”就能被包装成各种好听的说法。
富人的孩子想创业,父母扔几百万进去,叫“支持事业发展”;住家里的别墅,叫“陪伴父母尽孝心”,就算啥也不干,躺着继承股份,也叫“家族传承”“财富管理”。
可要是家里没那么多钱,“互相帮衬”就立马变了味:普通人住家里的老房子,叫“赖着不走”,收父母几百上千的生活费,叫“寄生虫”;就连老人帮忙带孩子,都有人背后说“年轻人自己不养娃,专啃老人的劳动力”。
这种双标的根源,说穿了就是“富人掌握了话语权”,社会默认“富人的资源传承是合理积累”,媒体会报道他们“子承父业”的励志故事,商圈里也把“托举下一代”当成能力的象征。
可普通人的家庭互助,大多发生在邻里、亲戚这些小圈子里,没人有机会去解释“备考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住家是暂时过渡”,只能被动接受“啃老”的负面标签。
说白了,不是“靠家里”这件事有错,是普通人没本事把“靠家里”包装成好听的说法。
三、国内外都靠家,只是说法不一样
总有人拿“国外孩子18岁就独立”说事儿,仿佛国外的年轻人天生就不用靠父母。
但事实根本不是这样,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2022年发布的《成年子女与父母经济关系报告》,将近一半的美国父母会给成年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平均每人每月1474美元,折合人民币10463多。
这笔钱可不是小数,在美国中等城市,差不多能覆盖年轻人30%到50%的房租,或者大半个月的吃饭钱,跟国内备考的年轻人要生活费,本质上没区别。
大家平时只看到少数国外孩子打工赚学费的新闻,却没注意到,更多人毕业后找工作、租房子,都得靠父母补贴。
再看国外的富豪家族,所谓的“独立”更像是笑话,洛克菲勒家族传了6代,后代刚进入石油行业,就有父母给的百万美元启动资金和现成的人脉网络,沃尔玛的继承人刚成年,手里就握着公司股份。
这要是放在普通人身上,早被骂“啃老啃到根”了,可到了富人这里,就换了个名字叫“资源整合”。
国内的情况更现实,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3年度报告,中国60%-70%的婴幼儿都由祖辈帮忙照料,具体数据达到68.2%。
中国指数研究院2023年《中国居民购房需求报告》显示,六成以上的年轻人买首套房时,需要父母帮忙凑首付。
很多双职工家庭要是没有老人带娃,每月得花6000到12000元请育儿嫂,老人的帮忙其实是在帮小家庭规避“因育儿致贫”的风险,这种刚需的支持,不该被“啃老”标签抹黑。
四、接受帮衬不可耻,努力比标签重要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家里人互相帮衬,本就是很平常的事,父母现在帮孩子过渡,等父母老了,孩子再反过来照顾他们,这是普通家庭里的温情,根本算不上“啃老”。
那些整天拿“啃老”骂人的人,自己也未必真“独立”。
他们可能一边享受着老人帮忙带娃的便利,不用请高价育儿嫂,一边又羡慕着富人的家族托举,觉得人家命好,转头就指责年轻人“不自己赚钱”,说白了,就是接受了富人定的规矩,不知不觉成了打压普通人的帮凶。
普通家庭的年轻人,真没必要被“啃老”的标签PUA,你住家里的房子、花父母的生活费备考,只要不是躺平摆烂,每天在为未来努力,就是在为自己铺路。
那些靠家族托举的人,也别真以为自己全凭本事,没有父辈的资源,可能连“创业”“管公司”的起点都摸不到。
真正的清醒,是认清“啃老”双标的虚伪:该努力时就全力以赴,该接受支持时就坦然面对。
无论是富人的传承,还是普通人的互助,家人之间互相托举,本就是人类社会延续的底色,不该被阶层差异扭曲成对立的武器。
说到底,“啃老”从来不是一把公平的道德标尺,而是带着阶层滤镜的偏见,它把普通人的家庭互助污名成“没骨气”,却把富人的资源传承美化成“有本事”。
那些早出晚归备考的年轻人,那些暂时住家过渡的毕业生,他们没躺平,只是在等一个机会;那些帮衬子女的普通父母,那些照料孙辈的老人,他们没纵容,只是在尽家庭的温情。
就像数据里显示的,六成多年轻人买房要父母搭手,近七成宝宝老一辈照料,这些不是“啃老”,是中国家庭最真实的互助底色。
我们没必要被别人的偏见PUA,也不用羡慕别人的起点,接受家人的帮衬不可耻,为未来努力更值得骄傲。
认清双标的虚伪,守住自己的节奏,该拼的时候全力以赴,该被托举的时候坦然接住,这份清醒,比“不啃老”的标签更重要,也比任何评价都更能让日子过得踏实。
来源:科普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