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发烧,老人连夜送医院,第二天还得早起煮粥;孩子不写作业,老人追着满屋跑,爸妈在沙发上刷手机说“别惯着”;老人想买点水果,儿媳说“那玩意儿糖高,别乱买”——一句话,把人的心也凉了半截。
老人带娃,不是义务,是情分。
可当情分被当成理所当然,谁来管管这些累垮的爷爷奶奶?
你家是不是也这样?
孩子发烧,老人连夜送医院,第二天还得早起煮粥;孩子不写作业,老人追着满屋跑,爸妈在沙发上刷手机说“别惯着”;老人想买点水果,儿媳说“那玩意儿糖高,别乱买”——一句话,把人的心也凉了半截。
这不是个例。72%的隔代家庭都在吵,吵的不是谁对谁错,是“我付出了,你却看不见”。
有人算过账,一个老人带娃一年,相当于白干了10万块的活儿。
可没人给工资,连句“谢谢”都稀罕。
上海去年出了全国第一例“带孙费”官司,法院判了2000块一个月。
有人骂老一辈太计较,可你想想,要是你每天6点起床、11点睡、全年无休,工资却只有3000,你心里能不憋屈?
更没人提的是,这些老人,正在悄悄垮掉。38.5%的带孙老人有抑郁倾向,广州开了全国第一个“隔代抚养心理门诊”,一年接诊两千多例。
短视频上“带娃老人树洞”话题播放破10亿,评论区全是“不敢哭,怕孩子听见”“儿子说我不懂科学育儿,可我连饭都快做不动了”。
这不是“爱”的问题,是系统性失灵。
你指望老人用50年前的经验带00后的孩子,还要他们不抱怨、不计较、不生病?
你一边说“老人辛苦”,一边把带娃当成免费保姆,连个账本都不肯记——支付宝去年上线“亲情账本”,一百多万家庭用了,说明啥?
说明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事儿,不能光靠良心撑。
好在,有人开始动了。
北京朝阳区试点“育儿调解员”,专门帮爷爷奶奶和爸妈谈怎么带娃;15个城市推“喘息服务”,老人每年能休7天假,不用带娃,去公园晒太阳都行;幼儿园搞“祖辈课堂”,让老人当助教,不是被指挥,是被尊重。
法律界也在悄悄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准备加一条“带孙权益”——不是要钱,是要被看见。
别再说“老人带娃天经地义”了。
你家的老人,不是育儿机器人,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血压、有腰椎、有想吃一口热饭的权利,也有说“我不想干了”的资格。
真正孝顺,不是逢年过节买点保健品,是早上出门前说一句“妈,今天我来哄他睡觉,你歇会儿”;是半夜孩子哭闹,你主动接过去,让老人多睡一小时;是当着老人的面,跟孩子说:“奶奶做的饭,比外卖香多了。
”
别等老人倒下了,才想起他们也是人。
带娃,是爱,但爱,不该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来源:育儿的那些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