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6岁的许绍雄因癌离世不到一天,旧谣言被翻炒、有人在讣告下蹭流量打广告,家属通过好友报平安与致谢,哀悼与噪音同时涌来,这一幕刺眼又寒心
76岁的许绍雄因癌离世不到一天,旧谣言被翻炒、有人在讣告下蹭流量打广告,家属通过好友报平安与致谢,哀悼与噪音同时涌来,这一幕刺眼又寒心
说白了,消息来得太快
10月27日,他病危送医,靠氧气机维持呼吸,仍有微弱意识;
10月28日凌晨2点30分,在妻女与女婿陪伴下安然走完最后一程
TVB官方发声,惠英红、甄子丹、舒淇等发文悼念,圈内近30位好友连夜赶去医院,许多人的朋友圈和聊天框里,只剩一句“愿你一路欢喜”
深夜医院的走廊灯有点冷,空气里是机器的嗡鸣
我能想象苗侨伟夫妇、黄子华他们赶到时,彼此点点头,谁都不多说
有到场的人回忆,当时他还能微微回应,像是努力和世界做最后一次对视
离别这事,总让人无力,等你意识到要紧紧握住,已经只剩用力握住那只手的温度
很多人认识他,是从《使徒行者》里的覃欢喜开始
“欢喜哥”那个一笑不笑都透着人情冷暖的劲儿,几乎把绿叶演成了主角
可他不止于此,前段时间的新剧《绝命法官》里,他西装笔挺,头发刻意染黑,眼神依旧锋利
10月10日,他在社交平台发了最后一条动态,还是在宣传这部戏
有粉丝在27日得知病危后翻回那条旧帖留言“撑住”,那一串“保重”的字,像小小的烛火,排成了队
更扎心的是,离世不到24小时,六年前的一段“私聊截图”被又一次推上来
头像、自拍、号段拼在一起,表面像那么回事
可多位知情者反映,当年就没有实锤,且许绍雄本人其后回应称“香港那边不用某绿色社交软件”,这类内容疑似有人刻意拼接抹黑
有业内人士提到,名人病重或离世时,网络黑公关最容易“回锅旧料”,因为情绪高涨更容易传播
慎重一点,不是替谁护短,而是不把悼念让给流言算法
换句话说,恶心不只在“黑料”,更在那股子借丧事吸睛的冷
各平台相关消息下,有人塞进保健品、算命、贷款广告,熟悉的钩子标题又来了一遍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没礼貌”,而是赤裸裸的“消费逝者”
还记得今年5月朱媛媛离世,网络上出现伪造告别仪式视频、冒名悼念账号,甚至蹭出“食谱”这类猎奇热搜,微博后来清理了185条违规图文并处置账号
可见这条牟利链并不短,且远未消失
从法律角度看,界限并不模糊
律师提醒,泄露逝者隐私可处1—3万元罚款,未经授权使用逝者肖像、医疗影像等,涉嫌侵害人格权益,违反民法典相关规定
公开场合散播未经证实的私生活内容,尤其附带图片视频,既可能侵权,也可能触犯更高层级的法律红线
别总把“吃瓜”当挡箭牌
互联网真不是法外之地
这几年我们反复看到一个问题:当一个人的生命成了“话题入口”,尊重往往被轻率的好奇心挤到角落
演员侯勇说,优秀艺人离世后的痛惜,被算法推送切碎成千万个猎奇字节
这不是一句“见怪不怪”就能带过的文化断层
导演田沁鑫悼念朱媛媛时写过,艺术家的永恒刻痕,是与命运博弈的坚韧,不是能被流量消费的热度
别让哀悼只剩可被计数的点击
拿另一个老话题作参照,也能看出边界的必要
黄家驹离世多年,仍有人为了流量砸毁墓碑拍视频,后来又掀起“AI复活开演唱会”的讨论,支持者说“圆梦”,反对者说“亵渎”
技术不是原罪,但悼念需要分寸,商业更要有底线
把逝者的形象当可无限复制的素材,可能在法律框架里擦边,在情感和伦理上却轻易越界
技术要有边界,悼念要有分寸
回到这次
家属通过好友黎芷珊对外公布死讯,向关心和守望的人致谢,后事安排会在合适的时候公布
截至10月29日,相关抹黑言论仍在传播,广告蹭热度也未完全止息,但大多数网友都在自发举报与劝阻
这让我有点安慰,群体的价值观不是一夜之间塌掉的
让逝者安静,可能就是对活着的人最大的善意
我喜欢他有一个很具体的瞬间:夜里重看《使徒行者》,覃欢喜斜靠在椅子上,指尖在椅把上点了两下,笑没到眼底,屋里的光正好停在他侧脸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绿叶王”,不是退在角落,而是在最该有重量之处,不动声色地托住剧情
他这一生,许多角色都在做这件事
更现实地说,我们能做的不多,但总归有几条做得到
不转发未经证实的截图和聊天记录,不在悼念信息下点开“神医秘方”的链接,不去给家属制造新的二次伤害
平台该做的审核和治理,别再慢半拍;
媒体该做的求证和引导,别把“追热点”当借口
愿每一次告别,都干净体面,不被噪声吞没
来源:潘君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