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局面变得很快,也很直接:不是什么零星摩擦,而是把一段防线从中间掰成两半。俄军在库皮扬斯克方向先抢占了奥斯科尔河上的几个关键渡口,把乌军的退路卡了一个死结。与此同时,克拉斯诺阿梅斯克及其周边地区,乌军大约有31个营级编成被困在一个有限的区域里,像是被圈住的羊群,
超过一万人被困,两处战场同时陷入包围:库皮扬斯克那边有约5000人被围,克拉斯诺阿梅斯克方向再有约5500人被锁住。
局面变得很快,也很直接:不是什么零星摩擦,而是把一段防线从中间掰成两半。俄军在库皮扬斯克方向先抢占了奥斯科尔河上的几个关键渡口,把乌军的退路卡了一个死结。与此同时,克拉斯诺阿梅斯克及其周边地区,乌军大约有31个营级编成被困在一个有限的区域里,像是被圈住的羊群,外面一圈一圈地收紧。前线别的点也在配合动作,像扬波尔方向正在被往里挤,沃尔昌斯克已有大约七成地带回到俄方控制下。整体看,就是多路同时压上来,把对方的线拉长、卡断然后一一吃掉。
这不是临时起意的动作。几天前俄军就开始在多个点同时试探并突破,目标直指对方的补给线和撤退通道。奥斯科尔河的渡口被拿下,是有计划的关键一步。渡口一旦没了,很多部队就没法顺利撤出;弹药和燃油断了,作战能力会很快掉链子。克拉斯诺阿梅斯克那边的包围,看起来也是提前布好的套圈:外缘先断路,内侧再压,直到对方真正被卡死。
指挥层面也出现了少见的动静。普京去了前线联合指挥所,和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等高层坐在一起,直接参与指挥和决策。他当面下了几条很实在的命令:能促降就先促降,尽量减少平民死伤,不搞那种把城市当成屠宰场的清剿;所有行动里,士兵的安全要放在红线上,别鲁莽冲。这些话后面,克里姆林宫的发言人佩斯科夫也公布了数字,确认库皮扬斯克方向约5000人被围,克拉斯诺阿梅斯克方向约5500人被封锁。
战场的细节看起来有点像慢动作的崩塌。被围单位首先会遭遇补给匮乏、通信受限和士气下滑。刚开始很多部队还能组织防御,打出点声响,但时间一长,弹药、燃油消耗,伤员堆积,指挥链断裂,抵抗力就像被慢慢掏空。在包围圈里,你能听到士兵的求援、简短的命令、伤员急需撤离的呼喊——这些零散的声音,比任何战报都更贴近现场。
战术上,俄军并没有一刀切地冲进城市扫荡。更常见的是分段压缩包圈,然后用心理战和通讯瓦解来促使对方投降。就是一点点把活路收窄,让对方在缺少弹药和支援的情况下自己垮掉。比如库皮扬斯克被控河口之后,俄军迅速布置兵力管控河面交通,乌军一些计划中的撤退被迫改道或直接停摆。克拉斯诺阿梅斯克那边,多个营被限定在几平方公里的地带,外界压迫像锁链一样一圈圈收紧。
前线还发生了不少小插曲。有部队试图在夜间悄悄撤离,结果在交叉火力下被迫返还;有的单位在通讯中断后误判形势,开始无序撤退,结果更快被割断补给线;也有俄军在占领城镇后尝试与当地居民沟通,做些安抚工作,尽量把直接对抗降到最低点。高层要求“促降优先、减少平民伤亡”的口径,多少在基层有了反映,这让战场既有炮火也有谈判的影子。
这场行动之外,还有一次能够引起外界注意的军事动作:俄方试射了代号“海燕”的核动力巡航导弹。这事一传出来,外面就有声音开始讨论应对和影响,用在大国角力层面的震慑效果立刻被拿来解读。媒体和政界里,关于这种试射的反应并不小,有人把它当成是一种政治信号,把战场上的事和国际政治拉在一起算账。具体影响会怎么传导到前线,短期内还看不清,但这类动作一定会让对手在战略上更谨慎或者更激烈。
信息传播上,克里姆林宫和俄方发言人陆续披露了部分数字和情况,佩斯科夫对外确认了被围人数。战时数字本来就带有舆论属性,一方面说明战果,另一方面也影响敌方心理。乌方这头目前反应不一:有单位在社交平台上发出求援信号,有些地方当局则保持沉默或只发布碎片信息。战场的信息真真假假、断断续续,普通人看到这些会觉得局势很混乱,这正是战时信息战的一部分。
从更宽的角度来看,俄军这波并非孤立的单次攻势,而像是多次试探后集中优势兵力的合成拳。目的是在多个点同时发力,让对方无法迅速调动预备队或重建防线。那些被包围的营级单位,很可能是防线被拉得太长、消耗殆尽后最后被切断的残余力量。
前线的日常,现在主要围绕着几个现实问题转:被围部队能撑多久、外部能否组织成功的救援打通通道、以及国际压力会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双方的作战节奏。现场的灯还亮着,指挥所的无线电频率里不时跳出新的坐标、命令和弹药请求。救护点里医护人员在处理伤员,补给车在夜里被重新编组,城镇里有的家庭已经撤出,有的还滞留在交火区。局势看着像是暂时定格,但随时会被新的一轮动作撕开。
来源:树上欢快跳跃的灵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