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8日,以色列军方以一名士兵遇袭为由,对加沙地带发动新一轮空袭,造成至少91人死亡,其中近半数是儿童。这是特朗普牵头促成停火以来最血腥的一天。
10月9日,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斡旋下达成的加沙停火协议,在维持不到三周后再度濒临破裂。
10月28日,以色列军方以一名士兵遇袭为由,对加沙地带发动新一轮空袭,造成至少91人死亡,其中近半数是儿童。这是特朗普牵头促成停火以来最血腥的一天。
这场被哈马斯称为“犯罪性轰炸”的军事行动,打脸了停火协议,还暴露了内塔尼亚胡政府在对加沙政策上的战略意图。
这次冲突升级的导火索是一名以军士兵的死亡。以方说哈马斯杀了他们一名士兵,还伪造了人质遗体发现现场。37 岁的军士长费尔德鲍姆阵亡,确实是悲剧,但把这当成轰炸平民的借口,实在算不得什么正义之举。
内塔尼亚胡在事发后立即指示军方“实施强力打击”,连核实都省了去,这种迅速而强硬的反应,与其国内政治处境密切相关。
当前以色列政局动荡,内塔尼亚胡领导的联合政府支持率持续走低。在这种背景下,对加沙采取强硬军事行动,往往能有效转移国内矛盾,凝聚民族主义情绪。
让人不齿的是,内塔尼亚胡的打击行动早有预谋,这次军事行动得到了美国的默许。
美国副总统万斯向美媒透露,美方已提前获知打击决定,美方料到以色列会回应,但他认为加沙停火仍在继续,“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小规模冲突”。特朗普总统更是公开为以方行动辩护。
这种默契配合很难不让人多想:停火协议究竟是真正为了和平,还是大国博弈下的临时安排?从实际效果看,短暂的停火既为以色列军队提供了休整时间,也为国际社会营造了“促和”形象,但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美国作为停火协议的担保国之一,眼睁睁看着以色列撕毁协议炸平民,却连句重话都不敢说,所谓的 "人权卫士" 人设早碎成了渣。
而且据美媒称,加沙地带的医疗系统在持续战火中已濒临崩溃。希法医院院长穆罕默德·阿布·萨尔米亚医生表示,当地的卫生状况是“灾难性的”,缺乏基本的药品和医疗物资。这种状况是长期封锁和军事打击的必然结果。
本轮冲突中儿童的高伤亡比例让全世界惊心,据医院统计,在至少91名遇难者中,近半数是未成年人。这个数字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破碎,是一代人的创伤。在军事打击中,民用设施屡遭破坏,居民区成为攻击目标,这种作战方式显然已经超出了自卫的范畴。
更令人担忧的是,以方正在考虑进一步限制人道主义援助的流动。如果这一政策落地,将对加沙200多万民众的生存造成致命打击。
以色列军方公布的那一段声称哈马斯“伪造”发现人质遗体无人机视频,迅速在社交媒体传播,成为以方指控哈马斯违反停火协议的重要证据。
只不过,这种单方面公布的 “证据” 需要谨慎看待。红十字会随后发表声明,明确表示其工作人员“并不知道在他们到达之前那里已经安置了一名死者”。这种表述保持了中立立场,也间接质疑了以方说法的完整性。
在现代冲突中,信息战已成为重要维度。双方都在通过选择性披露信息、塑造叙事来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但在这场不对等的传播里,技术更先进、渠道更广泛的一方,通常能掌握话语权。以色列有美国撑腰,在舆论上更容易占据优势。
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冲突报道时,需要保持独立判断,避免被单方面叙事所主导。
现在的加沙,已经成了人道主义灾难的代名词。美国作为主要的调停方,它的立场和政策对局势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但从目前情况看,美国好像倾向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而不是去限制以色列过度动用武力。这种偏向行为不仅解决不了冲突,还可能让地区局势变得更紧张。
从以色列南部看到的画面显示,以色列军队袭击加沙地带北部后,浓烟升起
国际社会需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首先应该加强对加沙的人道主义援助,确保平民的基本生存需求;其次要推动建立独立的调查机制,对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进行追责;最重要的是,要推动重启有各方参与的政治谈判进程。
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巴以问题,支持在“两国方案”基础上推动和平进程。这一立场既符合国际社会共识,也为解决冲突指明了正确方向。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巴以和平创造更多可能性。
历史告诉我们,军事压制无法带来持久和平,以暴制暴只会制造更深的仇恨。内塔尼亚胡政府现在实行的强硬政策,可能短期内能获得政治好处,却迟早会迎来正义的审判。
来源:百态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