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海军陆战队最近动作频频,刚证实要筹组一支新型海上侦察部队,转头又宣布升级导弹发射系统,连无人快艇都安排上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冲着印太地区的沿海作战来的。
美国海军陆战队最近动作频频,刚证实要筹组一支新型海上侦察部队,转头又宣布升级导弹发射系统,连无人快艇都安排上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冲着印太地区的沿海作战来的。
这支新部队可不是随便凑数的,美军计划给它配18艘多任务侦察船和18艘无人水面舰艇。
这个装备配置挺有针对性的,多任务侦察船能载8名海军陆战队员,还能装一艘小突击艇,浅海机动能力拉满。
无人水面舰艇则主打情报侦察,续航能超48小时,红外、雷达等传感器一应俱全,专门用来填补近海传感器网络的空白。
之前第一轻装甲团和第四两栖攻击营已经对这些小艇做过试验,2024年还在日本冲绳附近海域搞了协同测试,验证了侦察船和导弹发射器的目标引导配合。
如此看来,这支部队的定位很明确,就是要当印太沿海作战的“感知先锋”,把敌方舰艇的动向摸得一清二楚,再把数据传给联合部队。
美军会这么折腾,核心原因还是印太地区的战略需求。
这些年美国一直把军事重心往印太倾斜,这地方岛屿多、海岸线长,传统侦察模式很容易出现盲区。
本来想靠现有舰艇覆盖所有区域,但后来发现根本不现实,无奈之下才想到筹组专门的海上侦察部队。
这支部队的装备搭配挺有意思,有人船负责战术机动和突击任务,遇到复杂情况能让陆战队员直接介入。
无人艇则可以长时间在危险海域巡航,不用考虑人员安全,还能实现广域侦察。
两者互补之下,美军在近海的感知能力确实能提一个档次。
而且这不是孤立的动作,2023年美军和菲律宾的“肩并肩”军演中,就已经测试过类似的传感设备。
现在把这些经验整合起来,形成专门的部队,显然是想把这种侦察能力常态化、规模化。
只不过印太地区的地理环境太复杂,这些小艇能不能适应不同海域的气候和海况,还得打个问号。
侦察部队是“眼睛”,火力打击就是“拳头”,美军显然没打算只练眼睛不练拳头。
在筹组侦察部队的同时,他们还在升级导弹发射系统,专门采购了能适配多管火箭系统弹药的发射车辆,连威斯康星州的国防承包商Oshkosh都来凑热闹,拿出了专门的无人导弹发射器。
这款无人发射器可不简单,在美国陆军全球火灾研讨会上亮过相,就能发射和海马斯高机动火炮火箭系统相同的导弹,尤其是具有反舰能力的精确打击导弹,射程不短,命中精度还能控制在10米内。
这种配置放在近海作战中,威慑力确实不小。
除了新采购的发射器,美军还在升级现有装备。
之前部署的ROGUE-Fires改版系统,也就是海军陆战队远征舰艇拦截系统,还有海马斯发射器,都要换上改进的数字火控系统和软件。
这样一来,整个火力体系的反应速度和稳定性都会提升,还能兼容现在和未来的各类弹药,后勤保障压力也能小一些。
这些火力装备和之前的侦察部队能形成完美配合,侦察船和无人艇找到目标后,数据能通过“联合全域指挥控制系统”实时传给导弹发射器,大大缩短打击链路。
NMESIS作为无人发射平台,还能在岛礁或者隐蔽地形部署,降低人员暴露的风险,这种“感知+打击”的组合拳,确实是为近海作战量身打造的。
美军这一系列操作,背后是《海军陆战队2030年兵力设计》的整体规划,核心就是削减重型装甲部队,强化轻型机动和精确打击能力。
说白了,就是想在印太地区打造一支灵活、快速、能打近海作战的力量。
不过事情也没那么简单,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报告就提到,美军这么折腾,肯定会加剧区域军备竞争。
而且这些新装备的部署和维护都需要大量资源,预算压力不小,技术适配也得花时间。
更重要的是,近海作战对后勤补给和人员训练的要求极高,美军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还是个未知数。
毫无疑问,美军的这些调整,本质上是为了巩固在印太的军事优势,填补近海作战的短板。
但这种单方面的军力升级,只会让区域安全局势变得更复杂。
本来印太地区的和平稳定需要各方共同维护,靠增加军事力量、搞针对性部署来寻求安全感,并非明智之举。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新型海上侦察部队和导弹系统升级,是印太战略下的具体动作,针对性强、技术含量不低。
但这些装备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能不能让美军真正掌握近海控制权,还得看实际部署和后续发展。
至于区域局势,只能希望各方都能保持理性,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而不是一味地升级军备。
毕竟和平稳定的环境,才是大家最需要的。
来源:品茗阅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