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下跌、电动化进程不利,“豪车印钞机”保时捷出现巨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10:50 1

摘要:保时捷正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内战——一边是燃油车的利润血脉被抽干,一边是电动车的投入深不见底,而它的客户,正在悄悄转身。

保时捷正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内战——一边是燃油车的利润血脉被抽干,一边是电动车的投入深不见底,而它的客户,正在悄悄转身。

这不是简单的“转型阵痛”,而是一场结构性崩塌。2023年第三季度,它的现金储备从58亿欧元跌到32亿,降幅近一半。

同期,奔驰利润率达11.2%,宝马9.8%,而保时捷只有0.2%。

一个曾以“每辆车都赚钱”为傲的品牌,现在每卖出一辆Taycan,实际亏掉1.2万欧元。

这不是技术失败,是商业模式的错位。

它的困境,像一个顶级厨师,手握最贵的食材,却被迫开起了快餐店。

燃油车曾经是它的金矿,911、Cayenne、Panamera这些车型,利润率高达30%以上,撑起了整个公司的研发和品牌溢价。

但如今,燃油车利润占比已跌破41%,而电动车的投入却像无底洞。

它不是不想赚钱,是电动车还没长出赚钱的骨头。

更讽刺的是,它还在用情怀当止痛药。

中国市场上,它推出“20周年特别版”911和Taycan,限量发售,价格翻倍,试图唤醒老车主的回忆。

可问题是,当一个品牌靠“复刻经典”来卖车,说明它已经没有新的故事可讲了。

那些买特别版的人,不是为车而来,是为情绪买单——他们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批能买到“原汁原味”保时捷的机会。

它的对手在悄悄拉开差距。

奥迪的Q6 e-tron单车利润18%,保时捷Taycan只有3%。

为什么?

因为奥迪把电动车当成了标准化产品,用平台共享、电池共用、软件复用降低成本;而保时捷坚持“每一辆都必须是艺术品”,从底盘到内饰,全部自研定制,成本高得离谱。

它不是在造车,是在做手工艺品——可市场要的是可复制的科技产品,不是博物馆展品。

它的高管正在集体出走。

半年内五位高管离职,销售副总裁Detlev von Platen也要走了。

这不是人才流失,是信任崩塌。

当一家公司连自己未来的方向都说不清楚,谁还愿意留下赌明天?

它也不是没想办法。

它开始和Mobileye合作,砸8亿欧元开发L4自动驾驶,目标是2026年把下一代Macan变成“轮子上的智能终端”;它计划在东南亚建组装厂,避开欧洲关税;它甚至重启928、959的经典复刻,想把收藏家的钱再榨一次。

它还在研发e-fuels合成燃料,试图说服欧盟:“别关燃油车的门,我们能用科技让它们继续跑。

但这些,都是防御性动作,不是战略突围。

真正的转折点,藏在它的数字服务目标里——它想把数字化服务收入从7%提到15%。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不再只卖车,而是想卖“订阅功能”:远程空调预热要月费,高性能模式解锁要年费,自动驾驶辅助要按小时计费。

这不是特斯拉的OTA升级,这是把车拆成一个个付费模块,像手机App一样收费。

这可能是它最后的救命稻草。

但风险也最大——当一个以“驾驶乐趣”为信仰的品牌,开始向用户收“开空调的钱”,它的品牌价值,就从“梦想”变成了“租赁”。

它曾经是汽车界的爱马仕,现在却在学习苹果的商业模式。

问题是,爱马仕卖的是工艺和稀缺,苹果卖的是生态和粘性。

保时捷既没有苹果的软件生态,也没有爱马仕的绝对稀缺。

它卡在中间,进退失据。

它的未来,不在Taycan的续航里,不在911的排气声浪中,也不在东南亚的组装线上。

而是在它能否把“保时捷”这三个字,从一个汽车品牌,变成一种“高端出行生活方式”的操作系统。

如果它能用软件、服务、订阅、数据,把车主锁进一个闭环生态——那它还有救。

如果它继续用情怀搪塞现实,用限量版掩盖销量下滑,用高管离职稀释危机,那它终将变成一个被时代记住的“曾经的王者”。

它不是输给了特斯拉,也不是输给了比亚迪。

它输给了自己——那个坚信“只要够贵,就没人敢不买”的傲慢年代。

现在,时代在问:你还能不能,不只是卖车,而是卖一种不可替代的体验?

如果不能,那你的车,终将和那些停在车库里的959一样,成为收藏品,而不是交通工具。

来源:广东汽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