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有家叫DeepSeek的AI公司,用不到千万美元的成本,训练出了性能跟GPT-4差不多的大模型。
中国有家叫DeepSeek的AI公司,用不到千万美元的成本,训练出了性能跟GPT-4差不多的大模型。
这事儿传到硅谷,那些技术精英才反应过来,他们面对的不是简单的追赶者,而是能改写游戏规则的对手。
这要是放在几年前,谁也想不到毕竟美国还在卡芯片脖子,可中国AI偏偏就这么崛起来了。
英伟达CEO黄仁勋最近都公开说,美国在AI竞赛里“领先中国不远”。
这话听着是警告,其实藏着无奈。
从2017年中国说要在2030年当全球AI强国,到现在才八年,两边的差距已经缩到能看见的地步了。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中国AI是怎么靠不一样的路,在封锁里杀出一条血路的。
现在全球AI模型排行榜前20名里,14个是中国的,这里面9个都是开源的。
反观美国,顶级模型全是闭源的,藏着掖着当宝贝。
本来想觉得闭源能保住优势,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美国把模型当商业资产,靠技术壁垒赚钱;中国却把开源当敲门砖,降低门槛让更多人用。
就拿DeepSeek的开源模型来说,在东南亚、拉美那些发展中国家,开发者用得特别多。
印尼有家电商平台,用它做智能客服,成本比用美国闭源API低了60%,还能自己改代码适配当地语言。
华盛顿大学有个教授说,中国这做法其实是学美国早期的AI企业以前美国公司也爱公开研究成果,现在为了竞争反而藏着,反而不利于创新。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中国AI基础研究起步一点都不晚。
百度2010年就建了深度学习研究小组,比Meta的AI实验室还早三年。
只是早期咱们在商业化上慢了点,才给了“中国只靠追赶”的错觉。
现在开源一发力,把技术门槛降下来,全球开发者都来帮忙迭代,模型进步自然快。
美国本来想靠芯片禁令卡中国AI的脖子,不让用最先进的GPU。
可没想到,这反而逼着中国企业在算法上钻牛角尖,硬生生走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性能”的路。
DeepSeek就是个典型例子,他们用的硬件不算新,却靠算法优化,把模型性能拉到了GPT-4的水平。
我看科技媒体实测过,他们的模型在国产昇腾芯片上跑,推理速度比同硬件的美国模型还快23%。
这意味着什么,以后做AI不用非得买最贵的芯片,中小公司也能玩得起,AI普及的门槛一下就降下来了。
本土芯片企业也趁机起来了,寒武纪今年上半年收入涨了44倍,季度收入翻了14倍。
他们的芯片现在不光用在AI服务器上,还配套给比亚迪、蔚来这些车企,做自动驾驶系统。
以前总说中国芯片缺先进制程,现在看来,针对AI推理、自动驾驶这些具体场景做定制芯片,反而成了突破口。
政策上也给力,一方面不让进口美光这些美国产品,另一方面砸钱支持本土芯片。
预计到2025年,中国在AI领域的投资能接近1000亿美元,足够撑起一整套产业生态。
这种“政策+市场+技术”的合力,不是简单卡脖子能挡住的。
美国把精力放在前沿技术研发上,中国却在悄悄布局全球。
借着一带一路,阿里巴巴、华为在亚洲、非洲、欧洲建数据中心和云平台,给当地提供比美国更便宜的AI服务。
华为在肯尼亚、尼日利亚建的AI数据中心,不光成本低40%,还专门适配了斯瓦希里语、豪萨语这些当地语言。
当地政府用它做农业病虫害识别、公共安全预警,用得挺顺手。
这可不是单纯卖设备,而是把咱们的技术标准和治理思路带出去。
有教授说得挺透彻:“谁控制了大语言模型,谁就控制了过去和未来。”
当中国训练的AI模型在全球用起来,里面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也会跟着传播。
在国际上,中国还在推符合自己利益的AI治理框架。
今年联合国AI伦理委员会上,中国提出的“AI发展普惠性原则”,有56个发展中国家支持,还被写进了《全球AI治理初步框架》。
这比单纯比技术谁更先进,影响要长远得多,当然,国内也有挑战。
到今年7月,中国已经发布了1500多个大语言模型,是全球其他地区总和的几十倍。
这么多模型挤在一起,难免有无序竞争的问题,官方也开始关注这个事。
但换个角度想,这么激烈的竞争,也说明中国AI生态够活跃。
就算大部分公司最后失败,只要有几家能跑出来,就能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现在中美AI竞争,早就不是比谁的模型参数更高、谁的芯片更先进了。
而是比谁的生态更包容、谁的布局更长远、谁能让更多人享受到AI的好处,中国靠开源降门槛、靠算法破封锁、靠基建扩影响,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以后不管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还是在全球AI规则制定上,中国的话语权肯定会越来越大。
这场较量的结果,会影响未来几十年的技术方向,咱们不妨多关注,说不定下一个改写规则的突破,就在咱们身边。
来源:冷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