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日内瓦谈判,美代表羞辱“狗都不吃”,龙永图起身请他出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05:04 1

摘要:时间是1997年,中美之间关于中国重返世界贸易体系的谈判,已经磨了快十年了。

“你们中国的肉,在我们美国,连狗都不吃!”

话音刚落,日内瓦那间塞满了文件的谈判室,瞬间死一般寂静。

时间是1997年,中美之间关于中国重返世界贸易体系的谈判,已经磨了快十年了。

此刻,这场马拉松式的唇枪舌战,卡在了一个叫“肉类检疫”的坎上。

坐在对面的美国代表,跷着二郎腿,脸上那股子不耐烦和傲慢,根本懒得掩饰。

他的意思很直白:我们美国农业部盖了章的肉,运到你中国就得直接上货架,你们不能再检一次。

这话说白了,就是要把中国的国门钥匙,攥在他自己手里。

中方这边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戴着一副方框眼镜,平日里给人的印象总是温和、理性,甚至有点书生气。

他一遍遍地解释,食品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每个国家都有权按自己的标准,检查进口的食物,这是国际通行的规矩,更是国家主权。

可对方显然没把这些话听进去。

几个回合下来,他那点仅存的耐心彻底蒸发了,嘴角一撇,扔出了那句足以被钉在外交耻辱柱上的话。

那句话像一颗炸雷,在中方代表团每个人的耳朵里轰响。

错愕、愤怒,还有一种火辣辣的屈辱感,瞬间爬满了所有人的脸。

一直以来,龙永图都以一种近乎顽固的冷静和微笑,面对着谈判桌上的一切刁难和挑战。

但这一次,他脸上的微笑不见了。

他慢慢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身体站得笔直。

他没有拍桌子,也没有提高音量,但他的眼神像淬了冰的刀子,直直地扎向对方。

然后,整个屋子的人都听到了他那冰冷、清晰、不带一丝商量余地的声音,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

“先生,我的办公室,现在不欢迎你。

请你,离开!”

这声“逐客令”,是中国在长达十五年的入世谈判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把谈判对手直接赶出大门。

这不是冲动,这是一个信号:中国想进来玩,但绝不会跪着进来。

这场谈判,从头到尾就不是一场纯粹的生意。

时间往前倒推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口子刚撕开,外面新鲜的空气涌了进来,中国经济像是被打了鸡血一样疯长。

但高层心里跟明镜似的,光靠自己摸索,顶多是个“区域冠军”,要想真正成事,必须跳进全球这个最大的池子里,跟那些世界级的“游泳健将”同场竞技。

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也就是后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就成了非走不可的一步棋。

可这棋局,从一开始就难下得很。

国内的反对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当时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狼真的要来了”,国门一开,人家那些几百年的老牌跨国公司,开着“航母”就进来了,我们这些刚学会开“小舢板”的民族企业,还不被一个浪头就拍翻了?

从汽车厂的老师傅到纺织厂的女工,很多人是真担心自己的饭碗保不住。

这种担忧,不是没道理的。

直到后来,“南方谈话”一锤定音,大家才慢慢统一了思想:开门不是为了让狼吃羊,而是为了把自己也练成狼。

家里的事好不容易理顺了,外面的麻烦更大。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看中国的眼神,那叫一个复杂。

他们既眼馋中国这个十几亿人的大市场,觉得遍地是黄金;又打心底里不放心,总觉得你这个块头越来越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会来抢他的饭碗,动他的奶酪。

所以,他们的策略就是,一边跟你谈,一边给你下绊子,想让你进来,但又不想让你舒舒服服地进来。

于是,那十五年的谈判,成了一场漫长得让人绝望的拉锯战。

表面上谈的是什么关税降多少,哪个行业要开放,知识产权怎么保护。

可骨子里,全是政治博弈和国家利益的碰撞。

美方开出的条件,一次比一次苛刻,恨不得把中国榨干。

他们想让中国入世这顿“大餐”,变成他们单方面享受的盛宴,而中国只能分点残羹冷炙。

龙永图,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推到最前线的“总指挥”。

这位从贵州大山里走出来的外语系高材生,后来又去伦敦经济学院喝过洋墨水,身上有种很特别的气质。

他既有中国文人那种内敛和讲道理的劲儿,又有在国际舞台上跟人掰手腕的强硬和精明。

他总跟团队的人说,谈判不是吵架,不是你死我活,咱们要追求“双赢”。

可他也清楚,“双赢”不是靠嘴上说出来的,更不是靠让步求来的,是得在守住自己底线的基础上,靠智慧和实力一点点磨出来的。

为了这场谈判,龙永图和他的团队到底付出了多少,今天的人很难想象。

有一年,他光是飞日内瓦就飞了五趟,去华盛顿三次,布鲁塞尔两次。

他的生活里没有周末,只有航班、会议和看不完的文件。

在异国他乡的廉价旅馆里,他和同事们经常就是围着一堆资料,靠几桶泡面撑一个通宵,逐字逐句地分析对方几百页的草案,推演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在谈判桌上,龙永图能用最温和的语气,最详实的数据,把对方的歪理驳得体无完肤。

但一碰到核心利益,比如国家的经济主权、关系到老百姓饭碗的农业问题,他又能立刻变得比石头还硬,一寸不让。

他手下的那些年轻谈判代表,都说他是个“儒将”,看着像个教书先生,可一开口,说出来的话比刀子还锋利。

这场拉锯战中,最让人憋屈的一次,是1994年。

当时,GATT马上就要升级成WTO了,中国代表团拼了命地想在这之前完成“复关”谈判。

龙永图带着团队,在日内瓦连续冲刺了五十多个日夜,人都熬脱了一层皮。

可最后关头,美国人就是死活不松口,硬是把这事给搅黄了。

那一次,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整个代表团的气氛,沉重得能拧出水来。

有了1994年的那次挫败垫底,就不难理解1997年龙永图为什么会发那么大的火。

“狗不吃肉”这句话,戳的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戳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心。

它背后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那种把你当成“乡下穷亲戚”的蔑视,是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无法忍受的。

在那一刻,所有的外交辞令、所有的谈判技巧,都显得苍白无力。

龙永图那声“请你离开”,不是一时没控制住情绪,而是一种清醒的表态。

他必须让对方清楚一件事:中国可以学习,可以适应,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做出妥协和牺牲,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平等和尊重。

如果你们想把脚踩在我们脸上来谈,那对不起,这门我们不进了,这桌我们不坐了。

这一嗓子,效果出奇地好。

一直趾高气扬的美国人,反倒懵了。

他们想从中国捞取最大的利益,但他们绝对不想把谈判彻底搞砸,眼睁睁看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对他们关上大门。

最后,那位口出狂言的代表,不得不灰溜溜地跑来道歉,谈判才得以重新开始。

这件事,就像是那十五年艰苦谈判的一个缩影。

它说明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尊严,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争来的。

在国际交往这个大丛林里,一味地退让和讨好,换不来真正的尊重。

只有敢于在必要的时候亮出自己的牙齿和爪子,才能赢得平起平坐的资格。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1999年11月15日,在北京,龙永图和他的对手,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终于签下了那份历史性的协议。

当两人握手的那一刻,镜头记录下的龙永图,表情平静,但眼眶是红的。

2001年12月11日,在卡塔尔多哈,随着会议主席手中的木槌落下,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名成员。

消息传来的那一刻,中国代表团里,很多人再也绷不住了,积压了十五年的委屈、辛酸和喜悦,瞬间决堤,大家抱在一起,哭成一片。

而龙永图,那个曾经满头青丝,如今已两鬓斑白的“功臣”,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里,却显得格外安静。

他只是站在那里,十五年的日日夜夜,一场场唇枪舌剑,一幕幕的争吵与妥协,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飞速闪过。

后来他回国,面对无数的鲜花和掌声,有人问他当时在想什么。

他说,他当时就一个念头,“我们终于对得起全国人民了”。

入世二十多年,中国成了“世界工厂”,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当我们今天在超市里,随手拿起一件商品,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便利时,应该记得,这一切,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参考文献:

Lardy, Nicholas R. Integrating China into the Global Economy.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2.

本文致力于弘扬社会正气,无任何侵犯版权或肖像权的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协商处理。

来源:小亮唠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