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跟做医药销售的朋友聊天,他说今年明显感觉不一样了——以前跑医院推国产创新药,医生总担心疗效和供应;现在不少科室主动问,“你们那款治疗肺癌的新药,啥时候能进我们医院?”不光是医生态度变了,患者也有直观感受,去年还买不到的国产抗癌药,今年不仅能轻松买到,医保
前几天跟做医药销售的朋友聊天,他说今年明显感觉不一样了——以前跑医院推国产创新药,医生总担心疗效和供应;现在不少科室主动问,“你们那款治疗肺癌的新药,啥时候能进我们医院?”不光是医生态度变了,患者也有直观感受,去年还买不到的国产抗癌药,今年不仅能轻松买到,医保报销后自付部分少了一半多。
这背后其实是创新药行业的“风向变了”。以前咱总说“国产创新药难”,难在哪?企业研发要砸钱,一款新药平均要花10年、投20亿,成功率还不到10%;好不容易研发出来,审批又慢,等上市的时候市场可能都被进口药占了;就算上市了,进医保谈判又像“过独木桥”,价格压太低赚不到钱,不进医保患者又用不起。但2024年四季度以来,国家连续出台3项政策,从研发、审批到市场全链条“托底”,不少企业已经站稳脚跟,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这波“春天”到底是不是真的,普通人能得到啥实惠。
先说说最让企业“松口气”的研发端政策——2024年10月,国家药监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创新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实施细则》,简单说就是企业研发新药花的钱,能按175%在税前扣除。比如一家企业今年研发投入1亿元,算税的时候能按1.75亿元扣,相当于少缴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税。
这对创新药企业来说太关键了。以前很多中小企业不敢碰“重磅新药”,就是怕钱砸进去收不回来。现在有了税收优惠,相当于国家帮企业承担了一部分风险。就拿恒瑞医药来说,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68亿元,按新政策能多扣除34亿元,省下来的钱又能投入到肿瘤、自身免疫病等新领域的研发中。还有一些初创药企,比如专注于基因治疗的和元生物,今年拿到了2.3亿元的研发加计扣除额度,直接把明年的研发计划提前了,原本要推迟的2个临床试验,现在已经开始招募患者。
再看审批端的“提速”政策,2024年11月国家药监局更新《药品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把创新药上市申请(NDA)的平均审批时间从12个月压缩到8个月,像肿瘤、罕见病这类急需药物,最快6个月就能获批。以前审批慢的问题有多突出?2023年有一款国产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国外早就上市了,国内审批花了15个月,等上市时很多患者已经改用进口药了。
但今年情况完全不同,百济神州的一款新型淋巴瘤治疗药,2024年9月提交上市申请,12月初就获批了,只用了72天,创下国内同类药物审批最快纪录。审批快了,企业能更早占领市场,患者也能更早用上新药。北京肿瘤医院的张医生就说,“以前患者问‘国产药啥时候能上’,我只能说‘再等等’,现在能明确告诉他们‘3个月内肯定有’,患者的信心明显足了。”
最后是市场端的“松绑”政策,2024年12月医保谈判结果出炉,创新药通过率达到75%,比2023年的57%提高了18个百分点,而且平均降幅从54%降到35%,既保证了患者能用上低价药,也给企业留了合理的利润空间。
以前医保谈判总让企业“左右为难”,2023年有一款国产PD-1抑制剂,为了进医保把价格压到原来的40%,虽然销量上去了,但利润反而降了。今年就不一样了,信达生物的一款胃癌治疗药,医保谈判后价格只降了28%,而且纳入医保后销量同比增长120%,企业营收反而增加了35%。患者也受益,上海的胃癌患者李阿姨算了一笔账,以前用这款药每个月要花1.2万元,现在医保报销后自付只要3600元,“终于不用为了吃药省吃俭用了”。
政策托底之下,有3类企业已经率先“站稳脚跟”,咱看看它们的玩法,就能明白行业的新趋势。
第一类是“深耕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比如恒瑞医药、君实生物。这些企业不贪多求全,专注于肿瘤、自身免疫病等大病种,研发管线里有10-20个在研新药,而且每个阶段都有“代表作”。恒瑞医药今年有3款新药获批,其中一款治疗晚期肝癌的药物,临床数据比进口药还好,上市3个月就占据了23%的市场份额。这类企业的优势是研发能力强、供应链稳定,政策一落地就能快速兑现红利。
第二类是“聚焦罕见病的特色药企”,比如北海康成、德琪医药。罕见病患者虽然少,但以前国内几乎没有特效药,全靠进口药,价格贵到普通人用不起。2024年审批政策向罕见病药物倾斜后,这类企业迎来爆发。北海康成的一款治疗黏多糖贮积症的药物,今年11月获批,是国内首款该类药物,上市后迅速纳入“罕见病用药保障目录”,患者年治疗费用从200万元降到30万元,企业也凭借这款药实现了盈利。
第三类是“搞国际化的药企”,比如百济神州、复星医药。以前国产创新药主要在国内卖,现在通过“中国新获批、海外同步申报”的模式,快速进入国际市场。百济神州的一款肺癌药物,2024年12月在国内获批,同时向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欧洲EMA(欧洲药品管理局)提交了上市申请,预计2025年就能在欧美上市。这类企业不仅能赚海外市场的钱,还能通过国际认证提升国内认可度,形成“国内外双向发力”的格局。
不过网上对创新药“春天”的看法也不一样,有人觉得这是“长期利好”,也有人担心“只是短期热度”。我翻了不少讨论,发现主要有两种声音:
“乐观派”觉得这波行情能持续,他们说现在政策从“单点支持”变成“全链条托底”,研发有补贴、审批有绿色通道、市场有医保保障,企业不用再“单打独斗”;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肿瘤、慢性病等疾病的用药需求还在增长,创新药的市场空间只会越来越大。还有人提到,以前国产创新药在国际上没话语权,现在百济神州、恒瑞医药的药物已经在欧美开展临床试验,未来有望和进口药“同台竞争”,这是行业成熟的标志。
“谨慎派”则担心“盈利难题”,他们说虽然政策好,但研发新药还是高风险,就算审批通过,也可能因为临床效果不如预期卖不动;而且现在企业都在抢热门领域,比如PD-1抑制剂,已经有10多家企业在做,未来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最后只能靠降价竞争。还有人觉得,医保谈判虽然降幅收窄,但企业要想持续盈利,还是得靠“爆款药物”,而一款“爆款”的诞生需要5-10年的积累,短期内很难批量出现。
其实这两种担心都有道理,但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2024年四季度以来,创新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1%,而且没有一家企业削减研发预算,反而有15家企业新增了研发中心。这说明企业对行业前景是有信心的,毕竟政策托底解决了“后顾之忧”,企业才能安心搞研发。
对普通人来说,这波“春天”的意义更实在。一方面是“用药选择更多”,以前很多疾病只能用进口药,现在国产新药不断上市,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用再“被动接受”;另一方面是“用药成本更低”,医保谈判和研发补贴让国产药价格更亲民,像治疗慢性乙肝的国产药,现在年治疗费用不到2000元,和进口药相比便宜了80%,普通家庭也能轻松承担。
最后想跟大家聊个实际的话题:如果你或家人需要长期用药,会优先选择国产创新药还是进口药?你觉得未来国产创新药要在哪些方面再努力,才能让更多人放心用、用得起?
我是夕一,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以上所有观点均是个人观点,供大家交流讨论,不涉及任何建议哈,感谢大家的喜欢与支持,咱们明天见!
来源:女人健康最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