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卡脖子?传感器80%靠进口,国产要逆袭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23:59 1

摘要:前几天跟做机器人研发的朋友聊天,他吐槽说:“我们团队花了大半年,终于把人形机器人的‘手脚’调试顺了,结果卡在了‘感官’上——核心传感器全靠进口,不仅贵,交货还得等3个月,想多买几个备用都不行!”

前几天跟做机器人研发的朋友聊天,他吐槽说:“我们团队花了大半年,终于把人形机器人的‘手脚’调试顺了,结果卡在了‘感官’上——核心传感器全靠进口,不仅贵,交货还得等3个月,想多买几个备用都不行!”

这话揭开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一个“痛点”:现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用的传感器,80%被海外巨头垄断,国产传感器以前要么精度不够,要么成本太高,很难用上。但最近有好消息,2024年下半年开始,不少国产传感器企业密集突破技术,有的精度已经赶上进口货,成本还低六成。今天咱就聊聊,传感器为啥是机器人的“命门”,国产货现在到底行不行,逆袭的机会在哪里。

一、先搞懂:传感器是机器人的“眼耳手脚”,没它就是“睁眼瞎”

可能有人会问:“传感器不就是个小零件吗?有这么重要?”其实对人形机器人来说,传感器就是它的“感官系统”,没了传感器,机器人连路都走不了,更别说干活了。主要有4类核心传感器,少一个都不行:

第一个是惯性测量单元(IMU) ——相当于机器人的“内耳”,能感知身体的倾斜、旋转,比如机器人走路时会不会晃,转弯时转了多少度,全靠它判断。要是IMU精度不够,机器人走两步就会“东倒西歪”,甚至直接摔倒。

第二个是六维力传感器 ——好比机器人的“肌肉感知”,装在机器人的手腕、脚踝上,能感知握东西用了多大劲、走路时脚踩在地上的力度。比如机器人拿鸡蛋,力传感器能控制力度,既不会捏碎鸡蛋,也不会掉地上;要是没有它,机器人要么把鸡蛋捏烂,要么拿不住。

第三个是视觉传感器 ——就是机器人的“眼睛”,能识别物体、判断距离,比如看到桌子上有杯子,能算出杯子在哪里,离自己有多远,然后伸手去拿。现在高端视觉传感器还能识别手势,人挥挥手,机器人就知道要停下来。

第四个是触觉传感器 ——相当于机器人的“皮肤”,能感知温度、硬度,比如摸一下水,知道水是冷是热;摸一下海绵和石头,能区分哪个软哪个硬。以后机器人照顾老人,触觉传感器能避免碰到老人时用力过猛。

这4类传感器,以前基本被瑞士苏黎世仪器、美国ADI、日本基恩士这些海外企业垄断,国产货很难挤进去。比如六维力传感器,进口货一个要卖10万元,国产货以前虽然只要3万元,但精度差太多,机器人用了会“手抖”,根本没法用。

二、国产传感器为啥以前不行?3个差距,不是不想做

国产传感器不是“不想做”,而是以前有3个实实在在的差距,导致很难跟海外巨头竞争:

第一个是技术积累不够。海外企业做传感器已经有几十年历史,比如ADI的惯性测量单元,从1985年就开始研发,迭代了十几代产品,精度能做到0.01度以内;而国内企业大多是近10年才开始做,技术积累少,早期的IMU精度只有0.5度,机器人用了会“走路晃”。

第二个是供应链卡脖子。传感器的核心零件,比如高精度芯片、特种材料,以前也靠进口。比如视觉传感器里的图像芯片,以前主要靠索尼供应,国内企业不仅拿货价格高,还会被限制数量,想扩产都难。

第三个是客户不敢用。人形机器人研发投入大,企业怕出问题,宁愿多花钱买进口传感器,也不敢用国产货。比如某机器人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以前试过用国产视觉传感器,结果识别精度不够,机器人拿东西时经常出错,最后还是换回了进口货,光损失就有几百万。”

但这些情况,从2024年开始慢慢变了——国内企业不仅突破了技术,供应链也越来越自主,不少机器人企业开始愿意试国产传感器了。

三、国产逆袭来了?3个突破,现在能跟进口货掰手腕

2024年下半年,国产传感器迎来了“密集突破”,在精度、成本、供应链上都有了大进步,有的已经能跟进口货掰手腕:

1. 精度赶上进口,机器人不“手抖”了

现在国产传感器的精度,已经接近甚至超过部分进口货。比如某国产企业的六维力传感器,精度能做到0.02N(相当于能感知0.2克的重量变化),跟进口货的0.01N差不多,机器人用了不会“手抖”;而且良率从以前的30%提到了70%,能稳定批量生产,不会出现“有的精度够,有的不够”的情况。

惯性测量单元也有突破,国产货的静态误差能压到0.05度,动态误差0.1度,机器人走路时能稳稳当当,不会晃。某机器人企业试装后说:“以前用进口IMU,机器人走100米偏差不超过1米;现在用国产的,偏差也只有1.2米,基本够用了。”

2. 成本低六成,机器人能卖更便宜

国产传感器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低。比如六维力传感器,进口货卖10万元,国产货现在只要4万元,便宜了60%;视觉传感器更夸张,进口货一个要5万元,国产货只要1.5万元,便宜了70%。

成本降下来,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也能跟着降。以前进口传感器占机器人成本的30%,现在用国产传感器,成本能降到15%,机器人售价能从200万元降到150万元,以后普通家庭也可能用得起。

3. 供应链自主,不用看别人脸色

现在国产传感器的核心零件,越来越多能自己做了。比如某企业的触觉传感器,以前用进口的温度感应芯片,现在换成了国内企业做的芯片,成本降了30%,还不会被限制拿货;视觉传感器里的镜头,国内企业也能生产了,光学性能跟进口镜头差不多,价格却只要一半。

供应链自主后,国产传感器的交货速度也快了。以前进口传感器要等3个月,现在国产货只要2周,机器人企业不用再“等零件”。比如某机器人企业说:“今年我们用国产六维力传感器,交货时间从3个月缩到2周,研发进度提前了1个多月,还省了不少钱。”

四、网上咋看国产逆袭?两种声音都有,挺真实

现在网上对国产传感器的看法,主要分两派,各有各的道理,能帮咱更客观地看未来:

“看好派”觉得“国产逆袭是早晚的事”,理由有两个:一是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大,2025年预计能卖5万台,传感器需求跟着涨,国产企业有足够的市场空间迭代产品;二是政策支持,2024年10月,国家发改委把“人形机器人核心传感器”列入重点支持领域,企业研发能拿补贴,技术突破会更快。

“谨慎派”则担心“还没到真正逆袭的时候”,他们说:“虽然国产传感器精度赶上了,但稳定性还有差距,比如进口IMU能连续工作1万小时不出问题,国产货现在只能工作5000小时,还得再改进;而且高端市场还是被海外垄断,比如特斯拉Optimus用的传感器,还是进口的,国产货还没进去。”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对,国产传感器现在确实有进步,但还没到“全面超越”的地步。不过能从“不能用”到“能用”,再到“好用”,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就像手机芯片,以前也靠进口,现在国产芯片不也慢慢起来了吗?

五、以后我们能用上“全国产传感器”的机器人吗?

现在不少人关心,以后买人形机器人,能不能用到全是国产传感器的产品?答案是“大概率能”,而且可能比我们想的快。

比如某国产机器人企业计划,2025年推出的家用机器人,将全部用国产传感器,售价控制在10万元以内,主要用来打扫卫生、照顾老人;某汽车企业也说,以后工厂里的搬运机器人,会优先用国产传感器,预计能省30%的成本。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国产传感器逆袭不仅能让机器人更便宜,还能创造更多 jobs(工作机会)——传感器研发、生产、维护都需要人,以后可能会有更多人从事这个行业,比如传感器调试工程师、售后技术员等。

最后想跟大家聊个实际的:如果以后家里有台用国产传感器的人形机器人,你最想让它帮你做啥?是打扫卫生、做饭,还是陪孩子玩?你觉得国产传感器多久能全面超越进口货?

我是夕一,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以上所有观点均是个人观点,供大家交流讨论,不涉及任何建议哈,感谢大家的喜欢与支持,咱们明天见!

来源:小鱼科技每日一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