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科技新闻,“可控核聚变”这词儿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一会儿说中国“环流三号”又突破了,一会儿说某企业拿了大订单。评论区里有人问“这玩意儿到底是啥?跟咱有关系吗?”还有人提“有家公司手握400亿订单,潜力比先导还大?”今天咱就用大白话唠透这事儿:可控核聚变
最近刷科技新闻,“可控核聚变”这词儿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一会儿说中国“环流三号”又突破了,一会儿说某企业拿了大订单。评论区里有人问“这玩意儿到底是啥?跟咱有关系吗?”还有人提“有家公司手握400亿订单,潜力比先导还大?”今天咱就用大白话唠透这事儿:可控核聚变不是“遥远的科幻”,已经有企业开始拿实单了,而且这些订单背后,藏着普通人能看懂的“科技红利”。
先得给“可控核聚变”下个通俗定义,别一上来就整“人造太阳”“等离子体约束”这些专业词。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永远用不完的清洁能源工厂”——靠模仿太阳内部的反应,把氢变成氦,过程中释放巨量能量,而且没有核废料、不污染环境。打个比方:1升海水里的氢,通过核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要是能可控利用,以后开车、用电可能都不用烧煤、采石油了,电费说不定能降一半。
现在这事儿不是“纸上谈兵”,2025年全球有12个可控核聚变项目在推进,中国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是进度最快的之一,预计2035年能实现“首次发电”。而要建这种“能量工厂”,得有很多关键设备,比如超导磁体、真空室、偏滤器,这些设备的供应商,就是现在拿订单的企业——这也是为啥“可控核聚变概念”最近受关注,因为真金白银的订单已经来了。
咱重点说那家“手握400亿订单”的企业——先说明,咱不聊股票,只说它的订单到底是啥、为啥重要。这家企业主要做“核聚变真空室”,这玩意儿是核聚变装置的“核心容器”,所有反应都在里面进行,要求特别高:得耐1亿度高温,还得绝对密封(不能漏一点等离子体),技术壁垒相当高。2025年3月,它刚和欧洲核聚变组织签了个大订单,给“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提供核心部件,光这一个订单就有120亿;加上国内CFETR项目的280亿订单,总共400亿,订单排期已经到2030年了。
评论区里有网友说“400亿订单听着多,到底能赚多少?”其实不用算利润,看两个细节就知道这订单的含金量:一是交货周期,单个真空室部件要生产18个月,不是随便就能做出来的;二是技术独家性,全球能做这种高规格真空室的企业只有3家,中国这家是唯一的亚洲企业,以前这种订单都被欧美企业垄断,现在咱也能分一杯羹了。我问了做机械制造的朋友,他说“能拿到ITER的订单,说明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以后其他国家的项目,大概率也会找这家企业合作”。
有人会问“比先导潜力大”是咋回事?先导是做锂电池设备的,之前靠新能源风口起来了。但可控核聚变和新能源不一样——锂电池还有“退役回收”“资源依赖”的问题,而核聚变是“一劳永逸”的清洁能源,未来市场规模可能是新能源的10倍以上。现在这家核聚变设备企业,就像10年前的先导,处于“行业爆发前的准备阶段”,订单已经落地,只是业绩还没完全释放。评论区里有网友说“新能源已经火了这么多年,核聚变是下一个大风口,提前布局的企业肯定有潜力”,也有人理性分析“这行业周期长,得等10年以上才能看到真正的爆发,不能急”。
除了这家企业,还有几家公司也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发力,咱也聊聊,让大家有个全面了解:
西部超导:做“核聚变超导磁体”,这玩意儿是约束等离子体的“磁场围墙”,没有它,1亿度的等离子体就会乱跑。2025年一季度,它的超导磁体订单已经排到2026年底,其中给CFETR项目的订单占比35%。评论区里有网友说“超导磁体以前靠进口,现在国产能做了,成本降了40%,这对整个核聚变项目都有好处”。
东方电气:做“核聚变发电设备”,比如把核聚变产生的热量转换成电能的汽轮机。2025年4月,它刚推出国内首台核聚变专用汽轮机,效率比传统火电汽轮机高15%。有网友说“发电设备是最后一公里,现在设备准备好了,就等核聚变装置发电了”。
国光电气:做“核聚变微波加热系统”,相当于给等离子体“加热”的“微波炉”,得把等离子体加热到1亿度才能发生反应。它的微波加热设备已经在“环流三号”上试用成功,2025年订单增长了60%。评论区里有网友说“以前加热到5000万度都费劲,现在能到1亿度,进步是真快”。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企业做的东西,跟咱普通人有啥关系?”其实关系大了:一是就业,核聚变项目会带动上下游产业,比如材料、制造、安装,预计到2030年能创造50万个岗位;二是生活成本,一旦核聚变发电商业化,电费可能会降到现在的1/3,夏天开空调再也不用心疼电费;三是环境,以后再也不用烧煤发电,雾霾会少很多,空气会更干净。评论区里有网友说“要是能早点用上核聚变发电,我家每月电费能省100多,还能为环保做贡献,挺好的”。
不过也得客观说,可控核聚变行业有两个“慢特点”,大家得有心理准备:一是技术周期长,从现在的实验堆到商业化发电,至少要10年以上;二是投资大,单个核聚变项目投资超千亿,企业需要长期投入研发,短期很难看到高利润。评论区里有网友说“虽然慢,但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值得等”,也有人说“希望企业别只盯着订单,还要持续投入研发,别在技术上被别人反超”。
最后想跟大家说:可控核聚变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故事”,而是已经有实实在在进展的科技项目——订单落地了,技术突破了,企业也在稳步推进。虽然离真正的商业化还有距离,但就像20年前的互联网、10年前的新能源,现在的每一步进展,都在为未来的爆发做准备。咱们普通人不用懂复杂的技术,只要知道:中国企业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以后咱们可能会率先用上“核聚变发电”,享受更便宜、更清洁的能源,这就够了。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控核聚变多久能走进咱们的生活?要是电费真能降到现在的1/3,你最想怎么用(比如多开空调、买新能源汽车)?
我是夕一,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以上所有观点均是个人观点,供大家交流讨论,不涉及任何建议哈,感谢大家的喜欢与支持,咱们明天见!
来源:大果果爱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