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急着骂智商税,套路早换代了。过去买logo是昭告“我有钱”,如今背一只像垃圾袋的包,反而在宣告“我不止有钱,还懂梗”。奢侈品把“审丑”做成门票,谁先笑出声,谁就被关在话题门外。Z世代的社交货币,早就从“完美”改成“会玩”。
“脏鞋”一上架,朋友圈先炸:谁花八千块买双旧球鞋?结果小程序秒空,二手平台直接加价三成。那一刻,再理智的围观群众也心里咯噔一下——是不是错过了什么?
别急着骂智商税,套路早换代了。过去买logo是昭告“我有钱”,如今背一只像垃圾袋的包,反而在宣告“我不止有钱,还懂梗”。奢侈品把“审丑”做成门票,谁先笑出声,谁就被关在话题门外。Z世代的社交货币,早就从“完美”改成“会玩”。
Demna把高级成衣做成泥浆秀场,财报却漂亮得晃眼:破坏感单品比常规款多卖四成三。数据冷冰冰,道理却直白——完美滤镜失灵,瑕疵才有活人味。于是品牌集体把精致磨皮关掉,一起上线“原图”:抽丝、起球、皱巴,工艺一点没省,只是换赛道讲故事。就像东京那家故意做“烧焦”天妇罗的铺子,门口照样排队两小时,吃的不是炸虾,是“不完美”的爽感。
营销账更容易算。一条“脏裤”视频在TikTok跑七亿播放,花的是拍段子的零头,换传统广告得烧掉十一倍预算。骂声越大,流量越肥,预售倒计时干脆改成“开嘲提醒”——三分钟售罄的纪录,就在键盘侠的“这也太丑了”弹幕里悄悄完成。品牌省下的,正是天文数字的媒介费用;消费者买的,是转发时附赠的“懂梗”人设。
更隐蔽的一层,是精英门槛被重新浇筑。过去背铂金包得配小礼服,如今踩分趾鞋出门,门卫反倒更客气——能欣赏Maison Margiela的“怪”,暗示你混的圈子更前沿。奢侈品用荒诞做暗号,把“看得懂”的聚进新VIP室,留下看不懂的在外头继续吐槽,双方各取所需,声量与销量一起翻番。
所以再看到售价两千美金的“未完工”毛衣,真不用急着替买的人心疼钱。人家掏钱包的速度,和你在直播间抢九块九纸巾差不多——图的不是保暖,是抢到当下最稀缺的“荒诞认同”。至于值不值,夜晚地铁里,那个把“垃圾袋”抱在怀里的姑娘嘴角偷笑,已经替市场回答了。
来源:妍希时尚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