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8日,湖北宜昌三峡大学南苑学生公寓的一则网帖在社交平台引爆舆论:一名外籍留学生深夜徒手攀爬二楼女生宿舍,试图实施猥亵。随着校方通报与多方信息披露,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也将校园安全与涉外管理的深层问题推向公众视野。
10月28日,湖北宜昌三峡大学南苑学生公寓的一则网帖在社交平台引爆舆论:一名外籍留学生深夜徒手攀爬二楼女生宿舍,试图实施猥亵。随着校方通报与多方信息披露,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也将校园安全与涉外管理的深层问题推向公众视野。
加装防护铁丝网
事件的起点可追溯至10月25日凌晨2时许,南苑学生公寓3栋的静谧被突然打破。熟睡中的王同学(化名)被阳台方向的异响惊醒,睁眼便看到一名身着黑色连帽衫的深色皮肤男子正抓着外墙空调外机向上攀爬。监控片段显示,该男子攀爬至二楼阳台后徘徊约1分20秒,多次尝试接触宿舍门窗。
“我吓得尖叫起来,他停顿了一下就往下滑,沿着排水管跑了。”王同学的呼救与公寓管理员的巡查成为制止事态升级的关键。同楼层学生透露,男子逃跑时不慎摔倒,随后径直冲向仅隔15米的留学生公寓。另据知情者爆料,受害女生反抗期间脸部被打伤,跑出宿舍呼救后,宿管阿姨第一时间报警。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该区域首次出现安全隐患。有学生反映,此前曾多次发生内衣丢失事件,2024年11月就有学生建议加装防爬设施,校方当时仅回应“加强夜间巡逻”,未采取实质性整改措施。事发当晚,该区域巡逻还因保安临时调岗出现20分钟空挡,为不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10月28日,随着受害学生及知情者将经历发布至社交平台,事件迅速引发关注,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百万。网帖中“徒手攀爬”“猥亵未遂”“外籍留学生”等关键词触动公众神经,校园安全与涉外管理成为热议焦点。
初期校方的应对引发学生不满。有校内人士透露,事发后学校曾解散宿舍微信群,要求学生避免讨论,官方账号也关闭了评论区,这种“冷处理”姿态激化了舆论情绪。直到10月29日下午,三峡大学终于发布正式通报,纠正此前信息偏差,明确事件发生于10月26日凌晨,涉事男性外籍学生翻墙潜入宿舍实施猥亵,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并被学校开除学籍。
通报发布时,南苑公寓3栋二楼阳台外围已加装高约1.2米的防护铁丝网,施工人员证实这是学校连夜紧急安排的整改措施,此前此处仅有0.9米高的简易护栏,空调外机与阳台的30厘米间距形成天然“攀爬阶梯”。
事件处置过程中,“外籍身份是否会影响处罚”成为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对此,法律界明确指出,中国司法对涉外犯罪一视同仁。北京市炜衡(武汉)律师事务所张粒律师解释,涉事行为已具备“暴力胁迫以外的其他方法”特征,虽因意志以外因素未得逞,仍构成强制猥亵罪未遂,法定刑区间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根据《涉外刑事诉讼程序指引》,除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者外,外国人在华犯罪一律适用中国法律。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分局透露,案件已移交涉外警务支队,正进行国籍确认与证据固定,若最终定罪,涉事者除刑罚外还可能被附加驱逐出境,十年内不得入境。中国政法大学阮齐林教授特别强调,宿舍作为“住宅”范畴,侵入此类私密空间实施犯罪,量刑时会重点考量社会危害性与被害人心理创伤。
事件暴露的校园安全漏洞令人警醒。记者实地探访发现,留学生公寓配备电子围栏、24小时门禁与人脸识别系统,而南苑学生公寓仅在一楼大厅设一名管理员,夜间侧门常虚掩,外墙无任何防攀爬设施。这种“差异化安保”引发学生强烈不满:“校园安全不能搞双重标准,防护设施不该分‘内外有别’。”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王太元副教授指出,高校应建立“无差别安保体系”,重点排查低楼层、外墙设施等易突破的薄弱点。教育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司前调研员李建民则直指涉外管理短板:部分高校重招生数量、轻日常管理,对轻微违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态度客观上纵容了风险累积。
10月29日傍晚,南苑公寓的铁丝网施工仍在进行,几名学生在楼下观望。“加装铁丝网是好事,但如果只是事后补救,谁知道下次会不会从别的地方进来?”王同学的疑问道出了多数人的担忧。
目前,湖北省教育厅已要求三峡大学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排查,重点检查宿舍安保设施与留学生管理台账。校方在通报中承诺“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和校园安全防范”,但公众更期待看到长效机制的建立——从入学背景审查到日常行为跟踪,从安保设施升级到应急响应优化,每一个环节都需落到实处。
这起事件已超越个案本身,成为检视校园治理能力的一面镜子。当铁丝网在宿舍外墙竖起,更需要在制度层面筑牢安全防线。正如网友所言:“真正的校园安全,从来不是事后补救的铁丝网,而是事前无懈可击的预防体系与一视同仁的管理原则。”
来源:云中w漫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