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年头,骗子真的没变多,是相信骗子的人变多了。之前听说的骗术,不都是电话里您中奖啦!或者短信一条点个链接,返现五百?但现在,他们不演了,直接推开门,走到我们身边,尤其是那些孤单又渴望关心的老人家——他们成了骗术的精准目标。
这年头,骗子真的没变多,是相信骗子的人变多了。之前听说的骗术,不都是电话里您中奖啦!或者短信一条点个链接,返现五百?但现在,他们不演了,直接推开门,走到我们身边,尤其是那些孤单又渴望关心的老人家——他们成了骗术的精准目标。
我有个叔公,住在江苏农村,八十岁,几年前丧偶,子女都在外打工。他一个人在村头老房子里,每天种点菜,坐在院子边上,看着人来人往。
邻居们也都不太来串门,有啥事儿一般就是在村口碰到顺便说两句。对他来说,一天最响亮的声音可能就是广播里的农技提醒。
今年8月2日那天,《法治进行时》报道了案子:一个陌生男子穿得体面,直接敲开了叔公家的门,还先给了个标准敬礼,然后一本正经说国家发拨款了,困难群众每户可以领五千。
叔公记得清清楚楚,那小伙子嘴皮子利索,说资料齐全就能帮他立马到账,只要提供身份信息和银行卡号。还翻出一堆伪造文件,甚至连印章都搞得像模像样。
你以为这骗局很拙劣吗?其实对叔公来说不一样。他很少被人这么认真地对待过。大家都说骗子不会选老人,但其实,骗子才最懂人性——他们知道,这世上有人一直在等一句认真的关心。
这一天,能有人专门敲了叔公的门,还用那么礼貌的话问候,他别提有多激动了。哪怕心里隐隐担忧,但那种是有人来看我了的感觉,带来了久违的温暖。
叔公当时就开始幻想万一是真的呢?两千块也好啊,生活一下就宽裕起来。而且这个小伙子讲起政策头头是道,解释流程逻辑又通畅。
这不是电话,也不是短信诈骗,是一个浑身散发着靠谱气质的活人站在自己面前。那一瞬间,叔公相信了他,其实更是相信了自己终于值得被重视。
后来还是邻居大婶凑巧来串门,见到那人神色可疑,立马报警才没有让倾家荡产的事情发生。
你看,有些骗局能成功,从来不是因为谎言有多高明,而是因为现实本身留下了太大空洞。叔公不是傻,他不是不懂信息时代的防骗教育,也不是太迷信金钱,更不是缺乏警觉,而是时常缺少被关注和被照看的渠道。
此刻我们会不会想,这种骗局为什么会瞄准边缘人?这个问题比怎么防骗更值得追问。不是老人不够聪明,也不是技术跟不上,而是现实里服务太稀缺了,每一个有那么点温情的举动都像救命稻草。骗子之所以能演到家门口,不是他们会编故事,是因为太久没人来敲这扇门了。
我曾问叔公:你真觉得那人可信吗?他笑了一下,说:其实我都知道不太对劲,可是他这样主动上门讲话,感觉不像坏人,挺好。
这样的回答让我沉默了很久。是啊,你很难责怪这些老人,他们信的,其实不是那个骗子,是这个世界是不是终于肯对自己好一点了。
真实的关怀应该是随时随地、由真正的公共服务送到每个人身边。可惜,有些人一年到头也找不到一个能耐心解释补贴政策的窗口。他们只等着有谁进门,对自己说一句您好。骗局填补的不是信息差,是情感缺口。
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责怪老人信息落后,孩子不在身边,那只是表面的解决。防骗第一步,是把真实回应送到每扇门口。是让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温度与尊重,而不是一次次在沉默里等待一个陌生骗局的开场。
或许,今晚你回到家,陪爸妈吃顿饭,聊两句也是一种补救。
毕竟,每一个感到孤独无助的人,都是骗子最理想的猎物。
今天他们是目标,明天可能就是你我。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不让沉默为骗子搭桥,不让希望靠伪装来取暖,让关怀和回应,重新修补每一个被忽略的缝隙。
这是我们真正该学的防骗方式,也是每个人都值得拥有的真实生活。
来源:赐我百凌一尺,休可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