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2月,江西金溪的吴某与周某经媒人介绍相识。没有恋爱,没有磨合,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彼此的性格与三观——仅仅一个月后,3月5日,两人便匆匆举行了订婚仪式。
今天早上,一则关于“江西金溪县彩礼纠纷案”的新闻,像一块石头砸进我心里,久久无法平静。
事情并不复杂,却透着一股令人窒息的荒诞:
2025年2月,江西金溪的吴某与周某经媒人介绍相识。没有恋爱,没有磨合,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彼此的性格与三观——仅仅一个月后,3月5日,两人便匆匆举行了订婚仪式。
为表“诚意”,男方豪掷近62万元:彩礼、见面礼、亲戚打赏、黄金首饰……一笔笔砸下去,仿佛这场婚姻的分量,全靠金钱堆砌。
但诡异的是,订婚后,女方并未与男方共同生活。吴某随即赴浙江务工,周某则留在家中,与父母同住。直到一个多月后,她才前往男方所在城市,短暂同居四天。
四天。
就在这短短四天里,两人爆发矛盾,女方随即独自返回老家,从此再未回头。
感情破裂,婚约难续。男方要求退婚退款,协商未果,最终诉诸法院。判决结果是:女方退还48.7万元。
62万换4天,12万一天,这哪是结婚?分明是一场用金钱标价的情感租赁。
而最讽刺的是,这并非孤例。类似的“闪婚闪离+天价彩礼”纠纷,在江西、河南、安徽等地屡见不鲜。有人称之为“婚恋套利”——以婚姻为名,行敛财之实。更有人私下戏言:“干一个月工地,不如订一次婚。”
我们愤怒,我们唏嘘,但我们又能怎样?
因为有人默许,所以有人敢做;
因为规则模糊,所以边界失守。
彩礼,本不该是婚姻的入场券
如果追溯历史,彩礼的起源可至西周“六礼”中的“纳征”——象征男方对女方家庭的尊重与诚意,而非等价交易。
它曾是礼仪,是承诺,是两个家族对新人的祝福。
可如今呢?
彩礼成了一道“经济门槛”,一道压垮普通家庭的“债务关卡”。
有人辩解说:“结婚是女方吃亏,所以男方要补偿。”
这话听着刺耳,却在网络上大行其道。
可婚姻的本质,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场“谁吃亏、谁补偿”的零和博弈?
生育是责任,不是筹码;
感情是双向奔赴,不是单方面牺牲。
若从一开始就计较得失,那这场婚姻,注定走不远。
当婚姻变成“三件套”的考核,爱情早已被明码标价
如今的年轻人谈起结婚,不再憧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是焦虑地盘算:
“房子买了吗?”
“车子配齐了吗?”
“彩礼够三斤三两吗?”
车子、房子、彩礼,被称为当代婚姻的“新三座大山”。
它们本应是生活的锦上添花,如今却成了结婚的硬性指标。
于是我们看到:
25岁的年轻人不敢恋爱,因为“结不起婚”;
30岁的男性不敢表白,因为“拿不出彩礼”;
父母倾尽半生积蓄,只为儿子“娶个媳妇回家”。
这不是婚姻,这是一场以爱情为名的经济行为。
当感情被量化成黄金克数、房产面积、存款数字,
婚姻,早已失去了它最本真的意义。
彩礼不是问题,人心才是
有人说:“取消彩礼就好了。”
可真的如此吗?
取消彩礼,就能消除攀比吗?
就能让年轻人勇敢结婚吗?
恐怕不能。
问题的根源,从来不是“彩礼”这两个字,
而是整个社会对婚姻的认知扭曲。
我们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必选项,
把女性当作“嫁出去的女儿”,
把彩礼当作“卖女儿”的补偿,
把婚礼当作“面子工程”的展示。
在这种观念下,彩礼自然会被异化为权力与金钱的象征。
而女性,也容易被物化为“待价而沽”的商品。
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简单地“取消”,而是重塑认知:
婚姻,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结合,
不是家庭之间的交易;
彩礼,是心意的表达,
不是财富的比拼;
结婚,是为了共同成长、彼此成就,
而不是完成任务、应付世俗。
让彩礼回归“礼”,让婚姻回归“爱”
我支持彩礼,但前提是:
它必须是自愿的、适度的、象征性的。
它可以是一笔钱,也可以是一句祝福,
可以是三金,也可以是一封家书。
重要的是心意,而不是金额。
我也支持自由恋爱,反对“闪婚闪订”。
感情需要时间培养,三观需要日常磨合。
一个月就订婚,图的是什么?
是怕错过良机,还是怕错过“行情”?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天价彩礼”成为常态,
受伤的不只是男方家庭,
更是整个社会的婚恋生态。
它让年轻人对婚姻望而生畏,
让爱情在现实面前低头,
让本该温暖的“家”,变成冰冷的“合同”。
写在最后:
江西金溪的这起案件,看似是个例,
实则是整个时代婚姻焦虑的缩影。
我们不必苛责当事人,
但必须反思这个系统:
为什么有人敢用四天同居换取十二万?
为什么一个普通家庭要为一场婚礼负债十年?
为什么爱情,越来越成为奢侈品?
答案或许很残酷:
因为有人默许交易,
因为有人从中获利,
因为改变太难。
但总要有人开始说真话,
总要有人拒绝将就,
总要有人相信:
婚姻不该是人生的“终点任务”,
而应是两个灵魂相遇后的自然选择。
愿未来的某一天,
年轻人谈起结婚,
不再问“彩礼多少”,
而是问:“你爱的人,懂你吗?”
“你们,能一起看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日出吗?”
那时,彩礼才真正回归“礼”,
婚姻才真正属于“爱”。
来源:育儿书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