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铅”在过去整整一百年里,干了一件比战争还狠的事,悄悄玷污了全球数十亿人的血液,影响了三代人,甚至改变了文明的发展路径。
“铅”在过去整整一百年里,干了一件比战争还狠的事,悄悄玷污了全球数十亿人的血液,影响了三代人,甚至改变了文明的发展路径。
这一切还得从一次发动机的小毛病说起。
这不是一次天灾,而是一场赤裸裸的、人为制造的慢性屠杀。
铅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金属。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在手串和挂件里用它了。熔点低、延展性好,铅完美契合了人类对材料的“顺手”幻想。
进入20世纪,铅几乎成了万金油。汽油加铅、涂料加铅、水管也加铅。建筑师、化学家、政府官员、企业家,个个都在用,原因只有四个字便宜好用。
铅同时也是一种有毒金属,尤其对儿童,是毒中之王。
1921年,为了解决汽车发动机的“爆震”问题,美国化学家托马斯·米基利,发明了一种汽油添加剂:四乙基铅。
这玩意儿确实“治病”见效,加一点就在汽油里起到稳定燃烧、防止爆震的奇效。但代价是,它的毒性,比纯铅还狠。
四乙基铅挥发性强、脂溶性高,皮肤接触、吸入气味,都能导致中毒。但没人在意这些。通用汽车和标准石油迅速合资成立公司,把这种添加剂取名“乙基”,故意不提“铅”字眼。
至此名叫“乙基”的致命毒物就堂而皇之地开进了千家万户的引擎,也悄悄走进了成百上千万儿童的身体。
真正把“铅”洗白成“宝”的,是一个没人听说却毒性拉满的组织,美国铅工业协会,英文缩写:LIA(Lead Industry Association)。
从1928年成立开始,LIA就只有一个目标,让全世界相信铅是安全的,是无害的,是你离不开的好东西。
买通媒体与学者、炮制假研究、攻击“反对者”、恐吓政府官员、修改法规标准……统统干过。他们花钱让哈佛大学的学者约瑟夫·奥布发论文,说“人体本来就有铅,是自然存在的,不用怕。”
还把儿童中毒的责任甩锅给“家长教育不到位”、“孩子乱舔涂料”、“贫民窟太脏”。一句话,铅没错,是穷人和父母的错。
1960年代,美国儿童平均血铅浓度,是中世纪的近1000倍。不是几十倍,是1000倍!
每年全球因为铅中毒直接死亡人数超过110万,间接相关的数以千万。美国从1966年到1986年出生的人群中,至少1.5亿人出现了心理健康障碍,包括ADHD、多动症、焦虑、抑郁和暴力倾向。多个研究甚至直接指出,“铅中毒”与犯罪率飙升之间关系密切。
从空气到土壤,从玩具到生活用品,从贫民区到黄金地段,铅像个隐形杀手一样,渗透进了每一寸日常。一旦进入骨骼,它的半衰期长达数十年,甚至可能在孕期时再次释放,对下一代造成不可逆影响。
这不是恐吓,这是科学共识。
1970年,美国通过《清洁空气法》,为退出含铅汽油铺路。
1986年,日本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禁止含铅汽油的国家,中国也在1999年全面停止含铅汽油生产,2000年正式淘汰。
2021年,阿尔及利亚禁用含铅汽油,标志着这个百年“毒药”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此时生态土壤的铅浓度依旧是自然值的10—100倍,海水中残存的铅浓度也仍然超过3到5倍。
那个发现四乙基铅的托马斯·米基利,终其一生都活在“自己造的火坑”里。
他晚年瘫痪,为了活动自己设计了一套滑轮床起设备,结果于1956年意外被装置勒死。
他也是氟利昂(Freon)氯氟烃的发明者之一,同样是一种被联合国明令淘汰的臭氧破坏剂。
这位“科学巨人”,在有些西方学者眼中,堪比生化兵器设计者。他也许不是刻意害人,却用一项项发明让整个人类绕了冤枉路数十年。
当科学认知明明已经发现铅有毒,为什么还能大行其道几十年?
真相廉价,更需要营销,更能控制所谓“舆论”、“标准”与“监管”。
LIA只是过去的烟火,如今这样的“组织”,换了个壳,还在各行各业继续玩着旧戏码。
“量子护身符”、“微电流理疗带”、“纳米矿石内衣”……套路一个比一个野。
我国在90年代就果断禁用含铅汽油,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避免了许多长远健康隐患。
科学数据与制度监管必须建立足够强的联系,不能让企业当“裁判”也做“运动员”。
任何大规模推广的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其过程必须经历可靠的长周期评估,不能为“经济利益”让位于“安全标准”。
在全球科技深度博弈背景下,我们必须警惕外来“先进技术”背后的“次生陷阱”,既要技术自信,也要底线思维。
铅原本就是静静埋在地底的金属,要怪,只能怪那些为了利润,敢赌人性愚昧的掌权者。
今天我们不在用含铅汽油,也早已立法规范危险品,但谁能保证,未来不会有另一个“乙基”以另一种名字,在某个角落重新上演这场百年阴影?
历史不是用来遗忘的,是用来警戒的。
来源:吴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