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波动不仅会加重血管内皮的损伤,还可能触发心脑血管事件。2023年发表在《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临床研究表明,每下降1摄氏度,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上升约5.1%。因此,低温暴露并非小事,而是隐藏的“健康杀手”。
天气转凉,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不单单是气温的下降,更是健康的“警钟”。
寒冷会通过多种机制加重血糖波动,增加并发症风险,而一些看似日常的行为,反而可能成为隐患的导火索。医生郑重提醒:宁可在家看电视,也不要去做以下六件事。
首先,寒冷环境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同时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研究显示,低温状态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幅度显著高于正常体温环境。
这种波动不仅会加重血管内皮的损伤,还可能触发心脑血管事件。2023年发表在《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临床研究表明,每下降1摄氏度,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上升约5.1%。因此,低温暴露并非小事,而是隐藏的“健康杀手”。
大多数人认为运动有助于血糖控制,但在寒冷天气中贸然进行剧烈户外锻炼,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寒冷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低血糖甚至心绞痛,尤其对伴随心血管基础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更是危险。
有研究指出,冬季户外活动导致的猝死事件中,糖尿病患者占比高于非糖尿病人群。医生建议,在寒冷天气中,运动宜选择室内环境,且强度需适当减低,避免过冷或过热。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行为是长时间暴露在冷空气中,如外出晨练或长时间排队等候。寒冷刺激会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形成“血栓前状态”,而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本就较差,极易因寒冷诱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
对此,2022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一项研究提醒,冬季是糖尿病患者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季节,约占全年病例的40%以上。避免长时间低温暴露,穿戴保暖装备尤为关键。
饮食方面,天气变冷往往让人倾向于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但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高脂肪食物会延缓胃排空,加剧胰岛素分泌负担,导致餐后血糖持续升高。
医生建议,冬季饮食应以低脂、低盐为主,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全谷物、绿叶蔬菜等,以平稳血糖波动。
与此同时,寒冷季节也是感染高发的时段。呼吸道感染、流感等疾病不仅直接加重糖尿病患者的免疫负担,还可能通过“应激反应”进一步提升血糖水平。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在感染后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风险较普通人群高出3倍以上。因此,接种流感疫苗、保持手部卫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此外,医生特别提醒,请避免盲目使用暖手宝、电热毯等局部加热设备。由于糖尿病患者多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皮肤感知能力下降,长时间接触高温可能导致低温烫伤。
一项发表于2023年的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因低温烫伤入院的比例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冬季高峰期间。建议选择恒温设备,且避免与皮肤直接贴合。
健康管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每个细节的持续优化。寒冷天气下,糖尿病患者的防护重点应放在控制血糖波动、防范并发症发生和提升整体免疫力上。
具体来说,每日监测血糖,记录波动趋势,有条件的患者可选择动态血糖监测设备;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注意减少高脂、高糖食品的摄入;定期复诊,特别是在血糖控制不佳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家看电视可能是一种更安全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活动。医生建议,选择轻缓的室内运动,如瑜伽、拉伸或慢走,既可以提升代谢,又能避免寒冷对心血管的负担。
对于伴有多种慢性病的患者,建议加强健康教育,学习识别低血糖、高血糖的症状,如头晕、心悸、出汗等,并掌握应急处理方法。
天气的变化是不可控的,但健康管理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糖尿病患者面对寒冷,不仅要学会“求稳”,更要学会“避险”。任何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可能成为健康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
[1]张志刚,李红梅.低温环境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02):123-127.
[2]王晓燕,陈立群.冬季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10):876-880.
[3]李明辉,周晓丽.糖尿病患者低温烫伤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06):512-517.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医学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