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下播放键,一阵清脆灵动的“泉水叮咚”声便跳跃而出,瞬间将人拉回一个简单的年代。这不是一首需要费力解读的歌,卞小贞清亮的嗓音,配上吕远先生流畅的旋律,仿佛一股真正的山泉,洗去了时光的尘埃,让那份积攒了半个世纪的纯真情感,重新在心中泛起涟漪。
按下播放键,一阵清脆灵动的“泉水叮咚”声便跳跃而出,瞬间将人拉回一个简单的年代。这不是一首需要费力解读的歌,卞小贞清亮的嗓音,配上吕远先生流畅的旋律,仿佛一股真正的山泉,洗去了时光的尘埃,让那份积攒了半个世纪的纯真情感,重新在心中泛起涟漪。
《泉水叮咚》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由马金星作词,吕远作曲。在那个广播主宰声音的时代,这首歌通过电波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了无数人关于那个年代的温暖记忆。它不像同时代许多歌曲那般厚重,反而以它的轻盈和欢快,精准地捕捉到了社会走出阴霾后,对美好生活与纯粹情感最本真的向往。
歌声里,我们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笑脸,能听到一个民族在经历风雨后,对“春天”最朴素的迎接。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这简单的重复,恰是整首歌最精妙之笔。它不追求深奥,反而在一次次回环往复中,营造出泉水奔流不息的画面感,更传递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无法抑制的欢快。
歌词的意境在马金星的笔下徐徐展开:“跳下了山岗,走过了草地,来到我身旁。”这里的泉水被赋予了生命,它的旅程暗合了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期盼——美好事物正穿越阻滞,活泼泼地来到身边。而后一句“泉水呀泉水,你到哪里你到哪里去?”的发问,看似天真,实则深沉。而回答,更是整首歌的点睛之笔:
“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向远方。泉水呀泉水,你可记得他,在你身旁是我送他参军去海疆。”
这寥寥数语,勾勒出的是一幅纯净无比的爱情画卷。没有山盟海誓,没有占有索取,只有将满心的思念与爱慕,托付给眼前奔流的泉水。“你可记得他”,一句小心翼翼的叮嘱,将少女心中那份含蓄、真挚而又绵长的情意,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份情感,如同泉水本身一样清澈、透亮,它不喧哗,只是静静地、执着地“流向远方”,流向爱人所守卫的“海疆”。
这种如山泉般纯净的爱情,在当下这个情感被速食化、条件化的时代,已成为一种稀缺品。它不计算得失,不畏惧距离,它的全部诉求,仅仅是希望自然的使者能为自己的心事作证。这份质朴的浪漫,足以让今人在对比之中,心生无限的向往与怅惘。
作曲家的匠心在旋律中熠熠生辉。吕远先生用音符描绘了一幅声音的画卷:无论是前奏还是间奏,都活脱脱洋溢出一种泉珠迸溅、溪流轻泻的意象;旋律线条始终保持在较高的音区,明亮而清澈,恰如泉水之质;节奏轻快活泼,赋予了整首歌行进的生命力。这种“音乐绘景”的手法,让抽象的旋律拥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与形态。
卞小贞的演唱,则为这首歌注入了灵魂。她的声音不带丝毫匠气,清亮甜美的嗓音与歌曲的纯真气质浑然天成。她不是站在舞台上的表演者,更像是那个在泉边倾吐心事的姑娘,将内心的喜悦与羞涩自然而然地唱给我们听。这种毫无修饰的真挚,正是这首歌能够穿越时光、直抵人心的关键。
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泉水叮咚》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情感符号。它诞生于改革开放前夕,社会正期待着新的气象。这首歌里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沉重的包袱,只有最朴素的欢愉、最纯洁的慕恋和对美好的普遍向往。它准确地捕捉并释放了那种弥漫在空气中、酝酿在人们心底的轻快情绪与纯真情感,成为了一个时代转身时,集体心绪的动人定格。
有趣的是,这种纯粹的艺术生命力往往最为持久。当今天的我们,在都市的喧嚣、情感的纠葛与生活的重压下,偶然听到这“叮咚”之声,依然会感到一阵清凉。它之所以还能触动我们,或许正是因为它所保存的那份毫无杂质的欢愉、那种含蓄而坚定的爱意,在当下已成稀缺。它提醒着我们:最动人的力量,往往就蕴藏在最单纯的喜悦与最纯净的情感之中。
时光流转,“泉水”依旧“叮咚”。它从不止是一首歌,更是一口深藏在时代记忆里的甘泉,映照过一代人清澈如许的心事。每当它的旋律响起,我们就共同饮下了一口往昔的纯真,从而在纷繁的当下,重新品尝到那份名为“相信”的、清冽而甘甜的滋味。
来源:小当家聊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