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项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期刊的研究,分析了2012至2022年间由123名自述患有特发性嗜睡症(IH)患者创建的346条社交媒体帖子、社区论坛、博客、视频及播客内容。
一项新研究揭示了长期疲劳患者的生活体验,这种疲劳感无法通过任何时长的睡眠缓解。
这种被称为特发性嗜睡症(简称IH)的病症,被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描述为“患者长时间睡眠后醒来仍感到昏沉、易怒且无法恢复精力”。
据英国嗜睡症组织估计,该国已确诊2500例IH患者,另有数千人尚未意识到自己未被诊断,或他们对睡眠的贪求其实并不正常。
IH的根本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学界认为其根源可能与神经系统有关。
患者会经历日间过度嗜睡、夜间长时间睡眠、持续性疲劳、醒来时极度昏沉(睡眠惯性),以及长时间小睡后仍感疲倦等症状。
这正是该病症与发作性睡病的区别所在——后者患者虽需日间多次睡眠,但醒后会感到精力恢复;而IH患者无论睡多久都无法满足。
此前研究多聚焦于医学界对IH的认知,但由武田制药的莎拉·伯明翰领导的团队,现已对患者的生活体验展开深度研究。
他们的目标是提升医疗护理水平、启发新治疗方案,并提高公众对这种疾病的认知。
这项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期刊的研究,分析了2012至2022年间由123名自述患有特发性嗜睡症(IH)患者创建的346条社交媒体帖子、社区论坛、博客、视频及播客内容。
研究负责人伯明翰女士团队调查的创作者中,87%为女性,年龄介于16至60岁之间,主要居住在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和加拿大。
多数患者声称每晚需要至少10小时睡眠才能维持正常功能,部分人甚至需要15小时以上。英国国民保健服务体系(NHS)建议成年人每日保持7至9小时优质睡眠以维持健康状态,充足睡眠能有效预防肥胖、糖尿病、心脏病及部分癌症等疾病。
研究团队将患者的共同经历归纳为10大主题:持续性睡眠、长期不清醒感、难以克制的困倦、非恢复性睡眠、起床困难、无意识行为、短暂微睡眠与长时间午睡、认知障碍、体力受限,以及生动梦境与入睡前幻觉。
研究人员摘录了部分典型病患陈述,这些描述可能引起其他未确诊患者的共鸣:
一名患者表示:“就像被注射麻醉剂后还被要求保持清醒,这就是我们整天的感受。”
另一名患者描述:“嗜睡感强烈到让我觉得无法继续生活,整个世界都围绕着睡眠需求运转。”
“无论睡多久,我从未感到精力恢复…永远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仿佛从未真正清醒过,”另一位患者写道。“我疲惫不堪、大脑混沌,思维无法集中,由于极度缺睡的错觉很容易陷入混乱——尽管从医学标准看我并不缺觉,因为我的睡眠时长和质量都很充足。但睡眠从未、一次都没有,让我焕然一新。”
研究人员采用类似方法分析了特发性嗜睡症(IH)对“生活影响”的七大领域:心理情绪健康、日常生活能力、意外伤害、人际关系、工作学业表现、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医疗负担。
典型经历包括:“我无法锻炼——根本挤不出时间和精力”;“甚至忍痛决定不要孩子,因为病情使我无力照料”。还有人表示IH阻碍了友谊维系:“总因爽约被说靠不住…但没人知道我们有多渴望参与…可就在准备出门时,身体就像抛锚的汽车般突然罢工。”
研究团队指出:“IH对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严重损害情绪健康、日常功能、工作效率、职业选择、社交参与及亲密关系。”这种病症还会产生连锁反应,迫使亲友同事不得不应对患者的持续疲惫、频发的心理问题以及因超长睡眠需求导致的时间冲突。
尽管收集到大量共性经历,研究者发现最普遍的困境是病情不被重视——即便获得诊断,治疗方案通常仅是各类兴奋剂药物。需注意的是,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数据属于患者自发分享,所有诊断均为自述结果。虽然无法核实受试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病史,但这些人群恰是愿意在线分享经历的典型群体。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作者观点。
来源:忧郁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