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拉克方面约10万人伤亡、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的惨痛代价。
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军给全世界直播了一场“降维打击”。
战前,美军后勤部门信心满满地准备了2万个裹尸袋,准备迎接一场惨烈的地面绞杀战。
然而,战争结束后,他们盘点了一下,实际用上的还不到150个。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拉克方面约10万人伤亡、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的惨痛代价。
这场战争,与其说是打垮了萨达姆的百万大军,不如说是彻底打醒了远在东方的中国。
当时我们隔着屏幕,亲眼目睹了自己信奉了几十年的“人民战争”理论,在绝对的技术鸿沟面前是何等脆弱。
美军那种“狠毒”的作战方式,并非指战场上的残忍,而是一种令人窒息的、颠覆性的高效与精准。
这种“狠毒”,中国用了三十多年,不仅学会了,更摸索出了自己的门道。
1991年的我们是什么样?
空军主力是歼-7、歼-8,这些二代机在美军的F-15、F-16面前,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更别提像幽灵一样穿透防空网的F-117隐身轰炸机了。
海军连一艘像样的现代化驱逐舰都没有,更别提航母。
陆军虽然规模庞大,但在信息化战场上,那些缺乏数据链和先进火控的坦克集群,被当时的军事专家直言不讳地评价为“活靶子”。
我们的指挥系统还大量依赖电台和有线电话,在美军强大的电子战能力面前,瞬间就会变成“瞎子”和“聋子”。
战争爆发的第一天,从美军“威斯康星号”战列舰上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贴着沙漠地面飞行上千公里,精准地钻进了巴格达的指挥大楼。
这一幕,让习惯了“炮弹坑”和“人海战术”的中国军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原来,战争可以这样打:非接触、非对称,在敌人还没看到你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胜负。
美军构建了一个“单向透明”的战场。
通过天上的侦察卫星、高空的预警机和无处不在的电子战飞机,伊拉克的所有重要目标、部队调动,在联军指挥官的屏幕上都一清二楚。
指挥官们就像在玩即时战略游戏,点点鼠标,导弹升空,目标灰飞烟灭。
而伊拉克军队,则彻底陷入了信息黑洞,指挥失灵,各自为战,最终被分割围歼。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将军在战后痛心疾首地指出:“海湾战争告诉我们,未来的战争是高技术的较量。”
这句振聋发聩的话,拉开了中国军队卧薪尝胆、奋起直追的序幕。
最初的震撼过后,中国军方高层展现了惊人的冷静和务实。
他们没有陷入恐慌,而是立刻组织专家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海湾战争的每一个细节。
得出的结论是:必须立刻转向,将军队建设的重心从“数量规模型”彻底转向“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转向“科技密集型”。
1993年,新的军事战略方针正式确立——“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目标明确了,剩下的就是埋头苦干。
这条路并不好走,它意味着要放弃过去熟悉的路径,挑战无数技术壁垒。
更重要的是,要花钱,花大钱。
钱从哪来?
答案是“减肥增肌”。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2015年,解放军经历了数次大规模裁军,员额从数百万锐减至200万。
裁减下来的经费,几乎全部投入到了海空军和信息化部队这些“吞金巨兽”的建设中。
这一时期,以张万年将军为代表的军方将领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将有限的资源向海空军高技术装备倾斜,并大力推动了苏-27等关键装备的引进。
这不仅仅是买几架飞机那么简单,而是为我们当时几乎一片空白的国防工业,争取到了宝贵的学习和追赶时间。
中国并没有简单地去复制一个“美军”。
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想明白一个道理:要打败一个强大的体系,最好的方法不是跟它一模一样,而是找到它的弱点,发展出能有效克制它的“非对称”能力。
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展现的强大战力,高度依赖其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和以航母为核心的远征打击群。
说白了,它的拳头虽然硬,但必须伸得很长才能打到人。
那如果我们在它的必经之路上布满荆棘,让它的拳头伸不过来,或者伸过来就要付出惨重代价呢?
“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应运而生。
这套战略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消化海湾战争经验后,交出的最核心的一份答卷。
它不再追求与美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对称消耗,而是在中国周边划定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任何敢于介入的外部军事力量,都将面临无法承受的打击风险。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再回头看1991年那些让世界惊叹的“神兵利器”,会发现它们在中国早已不再是神话。
海湾战争中,美军的GPS系统是所有精确制导武器的“眼睛”。
没有它,“战斧”就是无头苍蝇。
这意味着谁掌握了太空定位权,谁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中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从1994年启动“北斗一号”工程开始,历经26年,到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成功。
如今到了2025年,“北斗”系统早已深度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它为解放军提供了独立自主、稳定可靠的“天眼”。
当年如入无人之境的F-117隐身轰炸机,其雷达反射面积据说只有“一只鸟大小”。
这种代差优势带来的绝望感,刺激了中国航空工业的神经。
2011年1月11日,一架极具科幻色彩的黑色战机在成都首飞,它就是歼-20“威龙”。
从首飞到2018年正式列装作战部队,再到今天超过200架的服役规模,歼-20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空军正式迈入隐身时代,西太平洋上空的空中优势,第一次不再由别人单方面说了算。
海湾战争中美军舰艇在千里之外发射“战斧”导弹的场景,曾是“非接触作战”的完美诠释。
而今天,中国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了“非接触”。
被称为“航母杀手”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以及射程更远、具备末端机动变轨能力的东风-26,让大型水面舰艇在第一岛链内活动变得极度危险。
更具颠覆性的是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它以现有任何反导系统都难以拦截的速度和轨迹,将“区域拒止”的能力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些“东风快递”,正是A2/AD战略最锋利的矛头。
1996年台海危机,美军“尼米兹”号和“独立”号两个航母战斗群的逼近,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没有航母的切肤之痛。
我们从拆解研究报废的“墨尔本”号开始,到2012年“辽宁舰”服役,实现了零的突破;再到2017年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2022年,配备电磁弹射器的“福建舰”下水,更是实现了技术上的巨大跨越。
到2025年的今天,中国海军正式进入“三航母”时代。
虽然在数量和经验上与美军仍有差距,但这三艘航母的存在,本身就宣告了中国海军已经从近海防御,迈向了具备远洋体系作战能力的全新阶段。
今天,我们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五位一体”联合作战体系,将七大军区改为五大战区,一切都为了实战,为了打赢。
当然,追赶仍在继续,在航空发动机、高端芯片等核心领域,我们依然面临挑战。
来源:博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