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抢秋”,就是在秋季抢收农作物。春华秋实,若错过最佳收获时机,果实便会减产甚至落空,因此农谚常说:“抢秋抢收,不抢就丢。”
文/张必强
一年之中,农民有两个季节最为忙碌:一是夏天的“双抢”,二就是秋天的“抢秋”。
所谓“抢秋”,就是在秋季抢收农作物。春华秋实,若错过最佳收获时机,果实便会减产甚至落空,因此农谚常说:“抢秋抢收,不抢就丢。”
抢秋的日子,未必总是天高云淡、秋晴气爽。早在收割前几天,父亲就格外关注天气变化。一旦预报有雨,全家便得赶在雨前起早贪黑、抢收稻谷。
清早,我们手持镰刀、肩挑箩筐,踏着露珠,浩浩荡荡向稻田进发。父母早已下田开镰,两行稻穗应声倒下,不断向前延伸。
父亲请来的几位壮劳力抬来打稻机,稳稳放在田头。他们用力踩动踏板,机器轰隆作响,声音回荡在辽阔的田野间。
傍晚时分,大家把新打的稻谷挑到机耕路上,连同打稻机一起装上手扶拖拉机,满载而归。
第二天若天气晴好,母亲便赶紧将稻谷摊开晾晒,确保颗粒归仓。
抢秋的另一重头戏,是抢收番薯、抢播冬小麦。
番薯全身是宝。番薯藤可作猪饲料,是农家近半年的供给。每到夜晚,家家户户就在昏黄的灯光下铡切薯藤,再倒入猪食池中。
白天,父亲扛起锄头、挑着箩筐下地挖番薯。他一垄一垄仔细翻挖,生怕漏掉一块番薯。这些番薯,可是一家人过冬的“半边粮”啊。看到收获堆成小山的番薯,父母脸上漾开了笑意。
番薯收回家,还要深加工。大多人家都会将番薯制成薯粉,送到粮站兑换大米。一斤薯粉换一斤米,我家最多时一年做了五百多斤薯粉,换回的大米弥补了山区水田不足导致的缺粮问题。
过滤薯粉后剩下的番薯渣也有用处。孩子们个个成了“粉刷匠”,把湿薯渣抹上外墙,各家土墙因此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待薯渣晒干,还能剥下来卖到收购站,或作饲料。父亲还会拿一些薯渣发酵酿酒,他说这样酿出的酒,“味道好极了”!
番薯收完,要立即抢播冬小麦。为充分利用土地与气候资源,这一带普遍实行三熟制。
其实江南的气候并不太适宜种麦,亩产一百一百公斤已算高产。虽然产量有限,小麦却在青黄不接时填饱了许多人的肚子。
直到晚稻晒干入仓、冬小麦播种完毕,抢秋才告一段落。在人们匆忙的脚步中,田野的果实被“抢”得干干净净,土地裸露出本色的肌肤,犹如一位慈母,以全年的精气孕育出满仓果实,哺育着大地上的儿女。而后,她在西北风和瑞雪的轻抚下静静休养,等待明年春天再次焕发生机。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每当看到家中粮食满仓,父亲眼里就荡起由衷的喜悦与自豪。全家人一年的吃饭问题,靠自己的双手解决了,一切辛劳仿佛也都值得了。
时过境迁,如今,“抢秋”只深深藏在我的记忆之中。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来源:奇幻喜鹊m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