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有人想让粟裕带兵入东北,毛主席拒绝:让“瞎子”师长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16:10 1

摘要:彼时的黄土高原上,夏日的炽热正悄然隐退,山峦的轮廓被浓郁的绿意包裹。

1945年9月,日本刚刚投降后不久。

身在延安的毛主席看着手里的那封电报,不禁皱起了眉头。

喃喃自语道:“老蒋已经虎视眈眈喽。”

随后,目光中夹杂着几丝惆怅,透过窗子望向外面。

彼时的黄土高原上,夏日的炽热正悄然隐退,山峦的轮廓被浓郁的绿意包裹。

好一片美景啊!

毛主席暗自感叹了一番。

如果放在过去,他或许是要提笔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可眼下这个时间,却是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

“去把朱老总、恩来同志、少奇同志、彭老总他们请来,就说有要事相商!”

一旁的警卫员接到命令,也是不敢耽搁。

立即跑出了屋外。

当天晚上,杨家岭那座三孔窑洞内热闹非凡。

身为总司令的朱德率先开口:“目前,我们在东北的兵力确实不够!”

“必须派遣更多的队伍挺进东北。”

此言一出,包括毛主席在内的众人皆是点头。

“反动派那边已经有了动作,此事宜早不宜迟,谁先在东北占领脚跟,就是占据了主动权”。

周恩来也是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那个时候,东北拥有全国最完备的工业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彭老总紧随其后,直接说道:“依我看,还是把这个任务交给粟裕吧。”

“别看他年纪轻、资历浅,打起仗来可是把好手。”

然而,闻听此言的毛主席沉默片刻,却是摇了摇头。

粟裕的战场指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但在毛主席看来,派他去东北却有着诸多不妥之处。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毛主席脸上浮现出笑容。

他指了指桌子上的电报:“还是让那个‘瞎子’师长去吧。”

那么,毛主席口中所说的这位师长究竟是何人?

那封电报上,究竟写了些什么,竟引起毛主席的高度重视,连夜召开军委会议呢?

众所周知,毛主席向来对粟裕极为青睐,可这次为何将他排除在人选之外呢?

那个时候,盘踞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日军已经被苏联红军控制。

而就在不久之前,中共山东分局已经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组建“山东八路军海上挺进东北先遣支队”,在司令员吕其恩的带领下渡海进入辽东半岛。

身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的黄克诚虽然远在华中,但十分关注东北的局势。

在他看来,仅凭这支先遣支队,是无法在东北站稳脚跟的。

毕竟这里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完备、战略价值极高。

国民党反动派必定虎视眈眈!

现实情况也如他所料。

8月31日的时候,反动派政府就成立了所谓的“东北行营政治委员会”,并且将这块宝地划分为九省二市,还分别任命了省主席和市长。

当时国民党主力部队大多在西南、西北,无法在短时间内派遣到东北。

对此,老蒋甚至还试图寻求美国的帮助。

将部队先输送至华北,随后再进兵东北。

凭借着这份敏锐的嗅觉,黄克诚于9月14日向中央军委发了一封名为《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的电报。

这封电报总结来说就是一句话,建议中央迅速派重兵前往东北。

“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

对于这个建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首长们是极为重视的。

后来,也就有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这一重要战略方针。

虽然黄克诚的建议得到了首长们的采纳,却也衍生出了另一个问题。

这支队伍规模巨大,且此次行动又关系着未来的局势。

所以,一定要选一个能力强、信得过的同志带队。

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起初,彭老总和其他军委首长们,是推荐派粟裕前往东北的。

但是却被毛主席给否决了。

粟裕的战场指挥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也确实擅长打大兵团歼灭战。

可毛主席却说:“派去东北的人选标准,能打仗还是次要的。”

“目前这种情况,首先要考虑的是能否在短时间内扩充部队。”

这番话,体现了他老人家的高瞻远瞩。

按照中央军委初步商议的结果,先从新四军中调派一个师。

可这一个师的兵力是远远不够的。

其他地区的部队,比如陕甘宁、晋察冀,他们的防御任务也很艰巨。

倘若从这里抽调部队的话,恐怕有些捉襟见肘。

所以说,当务之急是选择一个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充部队的人,来挑这个大梁。

黄克诚显然是这个最佳人选!

1940年的时候,他率性八路军第5纵队赶赴盐城、阜宁,兵力满打满算不到两万。

可结果呢?

短短五年的时间里,不仅成功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还在频繁战斗,累计歼敌6万、自身伤亡约1万的情况下,将部队发展壮大到了7万多人!

如此精彩的履历,用“撒豆成兵”来形容也不足为过。

而在1941年,彭雪枫将军的新四军第四师10旅遭受重创,部队仅剩3200余人。

黄克诚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是有些悲痛的。

因为新四军第10旅,有一部分底子是自己的老部下。

但他很快收拾好情绪,以大局为重,建议将自己刚刚训练成型的9旅,与10旅对调建制。

结果呢?

这支被“打残”的第10旅,在黄克诚手中重振旗鼓,迅速发展到了1.5万余人,成为新四军中的一支劲旅!

所以说,毛主席之所以选择黄克诚,就是看中了他根据地建设、和部队扩充的能力。

毕竟此次派兵前往东北的主要任务,是“生根”,而非打仗。

只有先站稳了脚跟,才有机会进行后续的作战部署。

当然,除此之外,毛主席还有另一重考虑。

华中地区的战略地位是极其重要的,粟裕这个善于打大仗的猛将坐镇,能够更好地牵制反动派精锐部队。

所以,他是绝不能轻易调动的。

至于毛主席为什么说黄克诚是“瞎子”师长,这背后还包含了许多趣事。

黄克诚自幼家贫,却酷爱读书。

少年时代由于过度刻苦地学习,再加上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他十几岁的时候就近视。

随着后来的发展,近视程度甚至达到了上千度!

摘下眼镜,目力所及只有三四米,因此也获得了一个外号“黄瞎子”。

生活中,黄克诚闹出过不少笑话,扣错扣子、穿错鞋是常有的事情。

而在战场上,也产生了不少麻烦事。

比如说1933年团村战斗,身为红三军团第4师政委的黄克诚,与师长张锡龙在前线视察敌情。

虽然二人的位置十分隐蔽,可黄克诚眼镜的反光却吸引了敌人的注意。

子弹击飞了黄克诚的眼镜,所幸本人并无大碍。

可师长张锡龙却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

团村战斗之后,身为红三军团总指挥的彭德怀、怒气冲冲地找到黄克诚。

劈头盖脸地训斥道:“你戴着那么大一副眼镜,太显眼了,敌人一看就知道是个大官。”

“以后不准你去前线!”

而在红军主力部队开始长征的时候,敌人紧追不舍,甚至还派出飞机在空中侦查。

为了不暴露行踪,黄克诚和身边的战士们紧急跳入一处山沟躲避。

可就是这一跳,原本好好戴在脸上的眼镜却甩飞了出去。

等到敌机离开,他才眯着眼睛,伸出双手在地上四处摸索。

还不忘对大家伙喊道:“迈步子的时候小心点,别把我的眼镜踩碎了。”

在战士们的帮助下,黄克诚才找已经摔坏的眼镜。

之后的那一小段时间里,由于视力不好,他只能把手搭在前面战士的肩膀上,磕磕绊绊地艰难行军。

后来经过一个镇子,才终于把眼镜修好。

虽然黄克诚将军视力不好,可是却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眼光。

就拿此次建议中央军委,火速派重兵挺进东北来说。

身为新四军军长的陈毅都为之啧啧称奇。

“‘黄瞎子’眼神虽然不好,但他看事情确实千里眼呦!”

1945年9月23日,毛主席亲自给黄克诚发去电报,要求他率领新四军第三师挺进东北。

而他接到命令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后勤部连夜赶制了一批棉衣。

那时,南方盛夏的酷暑尚未消散,有人认为他这是多此一举。

“战士们靠着两条腿走路,已经够累了,你还要让他们背着棉衣,这不是徒增负担吗?”

可黄克诚却严肃地说道:“有备无患,任何时候都不能侥幸。”

“我们要做好面对最困难局面的打算!”

9月28日,黄克诚亲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部队共计3.5万余人,从苏北的淮阴启程,踏上了北上的道路。

当大部队进入鲁南地区时,新四军军部曾发来电报,希望第三师能在山东境内停留一段时间,来巩固这里的防御力量。

可黄克诚当即回电拒绝:“恐怕会贻误战机。”

随后又直接向中央军委表态:“第三师不宜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

这个请求得到了毛主席等人的批准,部队得以继续北进。

到1945年11月底,黄克诚终于率部抵达了东北。

此时他才发现,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糟糕。

战士们面临着缺乏群众基础、无政权支持、缺衣少粮的严峻局面。

对于这些接踵而来的困难,他没有任何怨言和悲观情绪。

缺乏群众基础,那就率部剿匪,并走向广大的农村地区。

没有政权支持,那就自己开辟根据地。

缺衣少粮,那就进行土改,组织战士们和民兵开荒生产。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西满根据地正式成立,成为以后东北民主联军活动的重要战略后方。

毫不夸张地说,黄克诚率领的第三师,为日后东北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开国少将宋维轼晚年回顾四野战史时,曾感慨道:“是黄克诚的第3师造就了四野。”

晚年的黄克诚视力严重衰退,但仍旧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家人曾一度劝他休息,到干休所疗养身体。

每当这时,黄克诚总是会幽默地说道:

“我有一副党和人民给的眼镜。这副眼镜可不是让我拿来看东西的,而是用来看我自己本心的,只要这副眼镜在,我就绝对不能有片刻的懈怠!”

来源:一介草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