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彼时的黄土高原上,夏日的炽热正悄然隐退,山峦的轮廓被浓郁的绿意包裹。
1945年9月,日本刚刚投降后不久。
身在延安的毛主席看着手里的那封电报,不禁皱起了眉头。
喃喃自语道:“老蒋已经虎视眈眈喽。”
随后,目光中夹杂着几丝惆怅,透过窗子望向外面。
彼时的黄土高原上,夏日的炽热正悄然隐退,山峦的轮廓被浓郁的绿意包裹。
好一片美景啊!
毛主席暗自感叹了一番。
如果放在过去,他或许是要提笔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可眼下这个时间,却是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
“去把朱老总、恩来同志、少奇同志、彭老总他们请来,就说有要事相商!”
一旁的警卫员接到命令,也是不敢耽搁。
立即跑出了屋外。
当天晚上,杨家岭那座三孔窑洞内热闹非凡。
身为总司令的朱德率先开口:“目前,我们在东北的兵力确实不够!”
“必须派遣更多的队伍挺进东北。”
此言一出,包括毛主席在内的众人皆是点头。
“反动派那边已经有了动作,此事宜早不宜迟,谁先在东北占领脚跟,就是占据了主动权”。
周恩来也是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那个时候,东北拥有全国最完备的工业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彭老总紧随其后,直接说道:“依我看,还是把这个任务交给粟裕吧。”
“别看他年纪轻、资历浅,打起仗来可是把好手。”
然而,闻听此言的毛主席沉默片刻,却是摇了摇头。
粟裕的战场指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但在毛主席看来,派他去东北却有着诸多不妥之处。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毛主席脸上浮现出笑容。
他指了指桌子上的电报:“还是让那个‘瞎子’师长去吧。”
那么,毛主席口中所说的这位师长究竟是何人?
那封电报上,究竟写了些什么,竟引起毛主席的高度重视,连夜召开军委会议呢?
众所周知,毛主席向来对粟裕极为青睐,可这次为何将他排除在人选之外呢?
那个时候,盘踞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日军已经被苏联红军控制。
而就在不久之前,中共山东分局已经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组建“山东八路军海上挺进东北先遣支队”,在司令员吕其恩的带领下渡海进入辽东半岛。
身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的黄克诚虽然远在华中,但十分关注东北的局势。
在他看来,仅凭这支先遣支队,是无法在东北站稳脚跟的。
毕竟这里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完备、战略价值极高。
国民党反动派必定虎视眈眈!
现实情况也如他所料。
8月31日的时候,反动派政府就成立了所谓的“东北行营政治委员会”,并且将这块宝地划分为九省二市,还分别任命了省主席和市长。
当时国民党主力部队大多在西南、西北,无法在短时间内派遣到东北。
对此,老蒋甚至还试图寻求美国的帮助。
将部队先输送至华北,随后再进兵东北。
凭借着这份敏锐的嗅觉,黄克诚于9月14日向中央军委发了一封名为《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的电报。
这封电报总结来说就是一句话,建议中央迅速派重兵前往东北。
“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
对于这个建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首长们是极为重视的。
后来,也就有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这一重要战略方针。
虽然黄克诚的建议得到了首长们的采纳,却也衍生出了另一个问题。
这支队伍规模巨大,且此次行动又关系着未来的局势。
所以,一定要选一个能力强、信得过的同志带队。
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起初,彭老总和其他军委首长们,是推荐派粟裕前往东北的。
但是却被毛主席给否决了。
粟裕的战场指挥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也确实擅长打大兵团歼灭战。
可毛主席却说:“派去东北的人选标准,能打仗还是次要的。”
“目前这种情况,首先要考虑的是能否在短时间内扩充部队。”
这番话,体现了他老人家的高瞻远瞩。
按照中央军委初步商议的结果,先从新四军中调派一个师。
可这一个师的兵力是远远不够的。
其他地区的部队,比如陕甘宁、晋察冀,他们的防御任务也很艰巨。
倘若从这里抽调部队的话,恐怕有些捉襟见肘。
所以说,当务之急是选择一个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充部队的人,来挑这个大梁。
黄克诚显然是这个最佳人选!
1940年的时候,他率性八路军第5纵队赶赴盐城、阜宁,兵力满打满算不到两万。
可结果呢?
短短五年的时间里,不仅成功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还在频繁战斗,累计歼敌6万、自身伤亡约1万的情况下,将部队发展壮大到了7万多人!
如此精彩的履历,用“撒豆成兵”来形容也不足为过。
而在1941年,彭雪枫将军的新四军第四师10旅遭受重创,部队仅剩3200余人。
黄克诚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是有些悲痛的。
因为新四军第10旅,有一部分底子是自己的老部下。
但他很快收拾好情绪,以大局为重,建议将自己刚刚训练成型的9旅,与10旅对调建制。
结果呢?
这支被“打残”的第10旅,在黄克诚手中重振旗鼓,迅速发展到了1.5万余人,成为新四军中的一支劲旅!
所以说,毛主席之所以选择黄克诚,就是看中了他根据地建设、和部队扩充的能力。
毕竟此次派兵前往东北的主要任务,是“生根”,而非打仗。
只有先站稳了脚跟,才有机会进行后续的作战部署。
当然,除此之外,毛主席还有另一重考虑。
华中地区的战略地位是极其重要的,粟裕这个善于打大仗的猛将坐镇,能够更好地牵制反动派精锐部队。
所以,他是绝不能轻易调动的。
至于毛主席为什么说黄克诚是“瞎子”师长,这背后还包含了许多趣事。
黄克诚自幼家贫,却酷爱读书。
少年时代由于过度刻苦地学习,再加上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他十几岁的时候就近视。
随着后来的发展,近视程度甚至达到了上千度!
摘下眼镜,目力所及只有三四米,因此也获得了一个外号“黄瞎子”。
生活中,黄克诚闹出过不少笑话,扣错扣子、穿错鞋是常有的事情。
而在战场上,也产生了不少麻烦事。
比如说1933年团村战斗,身为红三军团第4师政委的黄克诚,与师长张锡龙在前线视察敌情。
虽然二人的位置十分隐蔽,可黄克诚眼镜的反光却吸引了敌人的注意。
子弹击飞了黄克诚的眼镜,所幸本人并无大碍。
可师长张锡龙却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
团村战斗之后,身为红三军团总指挥的彭德怀、怒气冲冲地找到黄克诚。
劈头盖脸地训斥道:“你戴着那么大一副眼镜,太显眼了,敌人一看就知道是个大官。”
“以后不准你去前线!”
而在红军主力部队开始长征的时候,敌人紧追不舍,甚至还派出飞机在空中侦查。
为了不暴露行踪,黄克诚和身边的战士们紧急跳入一处山沟躲避。
可就是这一跳,原本好好戴在脸上的眼镜却甩飞了出去。
等到敌机离开,他才眯着眼睛,伸出双手在地上四处摸索。
还不忘对大家伙喊道:“迈步子的时候小心点,别把我的眼镜踩碎了。”
在战士们的帮助下,黄克诚才找已经摔坏的眼镜。
之后的那一小段时间里,由于视力不好,他只能把手搭在前面战士的肩膀上,磕磕绊绊地艰难行军。
后来经过一个镇子,才终于把眼镜修好。
虽然黄克诚将军视力不好,可是却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眼光。
就拿此次建议中央军委,火速派重兵挺进东北来说。
身为新四军军长的陈毅都为之啧啧称奇。
“‘黄瞎子’眼神虽然不好,但他看事情确实千里眼呦!”
1945年9月23日,毛主席亲自给黄克诚发去电报,要求他率领新四军第三师挺进东北。
而他接到命令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后勤部连夜赶制了一批棉衣。
那时,南方盛夏的酷暑尚未消散,有人认为他这是多此一举。
“战士们靠着两条腿走路,已经够累了,你还要让他们背着棉衣,这不是徒增负担吗?”
可黄克诚却严肃地说道:“有备无患,任何时候都不能侥幸。”
“我们要做好面对最困难局面的打算!”
9月28日,黄克诚亲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部队共计3.5万余人,从苏北的淮阴启程,踏上了北上的道路。
当大部队进入鲁南地区时,新四军军部曾发来电报,希望第三师能在山东境内停留一段时间,来巩固这里的防御力量。
可黄克诚当即回电拒绝:“恐怕会贻误战机。”
随后又直接向中央军委表态:“第三师不宜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
这个请求得到了毛主席等人的批准,部队得以继续北进。
到1945年11月底,黄克诚终于率部抵达了东北。
此时他才发现,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糟糕。
战士们面临着缺乏群众基础、无政权支持、缺衣少粮的严峻局面。
对于这些接踵而来的困难,他没有任何怨言和悲观情绪。
缺乏群众基础,那就率部剿匪,并走向广大的农村地区。
没有政权支持,那就自己开辟根据地。
缺衣少粮,那就进行土改,组织战士们和民兵开荒生产。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西满根据地正式成立,成为以后东北民主联军活动的重要战略后方。
毫不夸张地说,黄克诚率领的第三师,为日后东北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开国少将宋维轼晚年回顾四野战史时,曾感慨道:“是黄克诚的第3师造就了四野。”
晚年的黄克诚视力严重衰退,但仍旧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家人曾一度劝他休息,到干休所疗养身体。
每当这时,黄克诚总是会幽默地说道:
“我有一副党和人民给的眼镜。这副眼镜可不是让我拿来看东西的,而是用来看我自己本心的,只要这副眼镜在,我就绝对不能有片刻的懈怠!”
来源:一介草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