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吐蕃兴盛的时期正好是间冰期,是温度较高的一段时间,青藏高原平均温度和降雨量都是历史最高,能养活几百万人口,人口多意味着可动员的兵力也多。而准噶尔的覆灭多是因为瘟疫,自己先死大半了,然后西边、北边还有毛熊在,没得跑,才被乾隆趁机灭了,有时候运气比实力更重要呢..
泪水打湿数据线,边刷头条边触电,师友们好,我是轻尘,一个不太正经的历史小编,今日话题:“为什么清朝可以灭亡准噶尔,而大唐却没有拿下吐蕃?”
吐蕃兴盛的时期正好是间冰期,是温度较高的一段时间,青藏高原平均温度和降雨量都是历史最高,能养活几百万人口,人口多意味着可动员的兵力也多。而准噶尔的覆灭多是因为瘟疫,自己先死大半了,然后西边、北边还有毛熊在,没得跑,才被乾隆趁机灭了,有时候运气比实力更重要呢...
在种花古代边疆治理史上,清朝灭亡准噶尔与唐朝未能征服吐蕃的不同结局,常引人探究,这并非单纯的军事实力差距,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到底为什么清朝可以灭亡准噶尔,而大唐却没有拿下吐蕃呢?
吐蕃兴盛恰遇间冰期,青藏高原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3℃,降雨量也达到了历史峰值,这微小的气候优势,让高原可耕种土地大幅增加,粮食产量足以支撑近千万人口,进而催生出了近50万总兵力的强大军事力量——这样的规模在当时仅次于大唐,绝非准噶尔几十万人口所能比拟的。反观准噶尔,其活动的西域沙漠地带本就生存条件有限,后期又遭遇大规模瘟疫,人口“死大半”,实力锐减,为清朝的进攻提供了可乘之机。当气候轮回,青藏高原温度下降、降水减少,吐蕃农业根基崩塌,才逐渐失去下山争雄的能力,而准噶尔的衰败,则更早地被自然与疾病加速。
从地理上看,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与复杂地形,远非准噶尔所在的西域可比——吐蕃依托地形修建大量的防御阵地,形成了天然的防线,唐军进攻需克服高原反应与后勤阻碍,难度极大。更关键的是,唐朝面临“多线作战”的压力:西边有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且大唐内部派系林立,无法集中全部国力与吐蕃硬拼。而清朝面对的准噶尔,处境更为孤立——北边与西边有沙俄势力挤压,使其“没得跑”,只能在清朝与沙俄的夹缝中周旋,战略空间被严重压缩。
清朝灭亡准噶尔的成功,离不开其倾全国之力的后勤支撑与战略时机的把握,很多人误以为清朝用兵仅靠几万、几千兵力,却忽略了其背后的庞大后勤体系:无论是打准噶尔还是大小金川,战线长达三四千公里,需动员几百万人保障粮草运输,耗费的财力几乎是整个帝国的支出——这种“不计成本”的后勤投入,是唐朝在多线压力下难以实现的。同时,乾隆抓住了准噶尔因瘟疫衰败、被沙俄牵制的“运气窗口”,果断出击,甚至设立军工厂就近保障武器供应,最终实现了灭亡准噶尔的目标。
值得反思的是,看待这两段历史,需客观承认对手的实力。有人习惯贬低曾经打败自己的对手,却不知这种态度反而显得可笑——吐蕃能与大唐长期抗衡,靠的是气候赋能下的人口与兵力根基,以及唐朝带去的工匠、农夫所提升的生产力(如铁匠打造的“青党骑”曾让唐军损失惨重);准噶尔虽最终败亡,但其初期的军事力量也不容小觑。清朝的胜利,既是实力的体现,也有运气的加持;唐朝的未能征服,并非军力孱弱,而是受制于时代与环境的多重限制。这两段历史,共同构成了种花古代边疆治理中“时与势”影响结局的经典案例。
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吧,感谢观看。
祝情长久,事如意,人安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轻尘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