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汇丰集团量子科技负责人Philip Intallura对此表示认同,称这可能是量子计算领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并预计将引发行业内的广泛连锁反应。
据英国《金融时报》9月25日报道,银行业巨头汇丰(HSBC)宣布,已在金融市场部署量子计算方面取得全球首个突破性进展。
汇丰表示,该突破基于IBM公司最新的Heron量子处理器。
在针对一组欧洲债券真实交易数据的测试中,量子计算在预测债券以特定价格交易的可能性方面,实现了34%的显著提升。
这表明该技术有望极大提升债券市场的定价与交易效率。
《金融时报》评价此举为“意义非凡的飞跃”,标志着量子计算首次由一家银行大规模应用于真实交易场景,而非仅停留在学术研究阶段。
汇丰集团量子科技负责人Philip Intallura对此表示认同,称这可能是量子计算领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并预计将引发行业内的广泛连锁反应。
很多人其实对此是存疑的,甚至对那34%的效率提升感到惊讶。
但为何仍然有人愿意认可这个事件?甚至觉得很有意义?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最根本的问题:量子计算,究竟凭什么撼动我们熟知的金融世界?
我们日常接触的一切电脑、手机,都基于经典计算。
它们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每个比特要么是0,要么是1,像一个个精准但单一的开头。它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线性的、顺序的,虽然速度飞快,但面对需要同时处理海量“可能性和概率”的复杂问题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如同用单线程思维去解一个多维度的谜题。
而金融市场的核心,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由无数“可能性”编织成的巨大网络。
就拿债券定价来说,它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
它需要实时考量数以千计的变量:全球央行的利率动向、发行企业的信用健康状况、市场情绪的微妙波动、宏观经济的未来预期……这些变量相互交织、影响,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概率云。
经典计算机通常采用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通过海量随机抽样来估算最终结果,这个过程虽然有效,但耗时且存在精度天花板。
可量子计算不同,它带来的是一种颠覆性的思维方式。它的基本信息单位——量子比特,拥有一种名为“叠加”的奇妙特性。它不像经典比特那样非0即1,而是可以同时处于0和1的状态,就像一枚同时旋转的硬币。
更神奇的是,多个量子比特之间可以通过“纠缠”建立超距关联,使得它们能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工作。
那么,量子计算机在处理那些需要探索所有可能路径的组合优化问题时,天生就具备了并行计算的优势,有望以指数级的速度找到最优解,或者说,更精准地描绘出那片“概率云”的真实形状。
正因为如此,过去十年,全球顶尖金融机构都在量子计算领域投入巨资。但绝大多数进展都停留在“概念验证”的襁褓阶段:在极度简化的理想模型中,证明某个量子算法“理论上可行”。与在平静的游泳池里测试一艘船模的浮力没什么两样,都无法得到更精确的数据。
汇丰这次的突破,意味着他们将这艘船驶入了真正有风浪的海洋。关键不在于那34%的提升幅度,而在于这三个不容小觑的细节。
第一,他们使用的是一组真实的、未具名的欧洲债券交易数据,这意味着数据包含了真实世界的噪音和复杂性,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干净”数据;
第二,他们解决的是一个具有明确商业价值的问题——预测债券以特定价格交易的概率,这直接关乎做市商的报价策略、风险对冲和套利机会,是真金白银的较量;
第三,量子处理器并非孤立运行,它已经被整合进某个实际的分析流程中,尽管可能还未直接触发交易指令,但已经成为了决策链条上的一环。
从这几点来说,其意义则更多是在于,它有力地证明了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嘈杂中型量子时代”——一个量子比特数量还有限、且容易受环境干扰而出错的当前阶段——量子计算已经不再是实验室里束之高阁的珍品,它已经能够处理真实世界的金融数据,并产生了清晰、可量化的商业价值。
这是一个从零到一的质变,说明量子计算正式从一个令人兴奋的“科研项目”,开始向一个可靠的“生产工具”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
在量子计算的宏大征程中,最前沿的领域,也就代表着技术的难以攻克。
当前量子计算所处的真实阶段——它并非无所不能的超级神物,而是一个正处于蹒跚学步却已显露惊人潜力的“天才少年”。
只是,它尚且无法胜任那些需要完美无缺的亿万次计算、如同破解现代加密体系般的终极任务。
而最聪明的策略,不是好高骛远地等待完美机器的诞生,而是主动去寻找那些“现有技术刚好能解决、且解决后价值巨大”的现实问题。
债券市场,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突破口。
它拥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使其与现阶段量子计算的能力形成了天作之合。
首先一点,债券定价本身就是一个异常复杂却又逻辑结构清晰的数学难题。与股票价格更多受瞬息万变的市场情绪驱动不同,债券的价值评估扎根于相对可量化的因素:利率的长期走势、发行主体的信用评级、现金流的贴现模型、以及复杂的违约概率计算。
这些变量虽然数量庞大,彼此之间却存在着严谨的数学和经济学关联,构成了一个多维度、高复杂度的概率网络。这种拥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复杂系统,恰恰是量子计算能够大显身手的战场。
量子比特的“叠加”与“纠缠”特性,使其能够以一种并行处理的方式,同时探索利率变化、信用恶化等多种情景下债券价格的无数种可能路径,从而更高效、更精准地描绘出完整的风险-收益概率分布图。
这远比经典计算机通常采用的、依赖海量随机抽样的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在原理上更具优势。
其次,债券市场独特的流动性结构创造了巨大的价值空间。全球股票市场交易活跃,价格发现机制相对高效,微小的定价错误会迅速被市场套利行为抹平。而债券市场,尤其是大量的公司债和地方性政府债券,交易往往并不频繁,许多债券甚至几天都没有成交。
这种“流动性不足”导致价格信号模糊,定价效率低下。在这里,哪怕只能将定价预测的准确性提升几个百分点,所带来的优势都是决定性的。
对于一个做市商或大型资产管理机构而言,这意味着他们能够更精准地为这些“难以定价”的资产报价,从而捕捉到潜在的巨大套利机会,或者更早地识别并规避风险。
基于信息优势带来的效率提升,在规模巨大的债券市场里,直接转化的是数以亿计美元的真实价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债券市场令人震撼的庞大规模。全球债券市场的总规模远超股票市场,是一个超过百万亿美元的超级蓄水池。
在这个体量的市场中,任何一点微小的效率提升,无论是降低万分之一的交易成本,还是提升百分之一的风险定价精度,其释放出的绝对价值都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对于汇丰这样的全球金融巨头而言,在这里取得突破,其商业价值和战略意义远胜于在某个小型、边缘的市场中取得更大的技术进展。
因此,汇丰切入债券市场,是一次典型的“挑熟透的果子摘”的精明之举。它避开了量子计算当下的短板,充分发挥了其在处理复杂概率问题上的潜在长处,直击了一个规模巨大且存在显著效率提升空间的核心金融市场。
就像在计算机发明的早期,科学家们没有用它先去处理复杂的文学创作,而是优先用于计算弹道轨迹和密码破译——因为这是当时技术能力最能产生决定性影响的领域。
1957年,苏联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送入太空,那声从星空传来的无线电蜂鸣,不仅震惊了美国,更彻底打破了旧有的平衡,宣告了一个全新时代——太空竞赛时代的无情到来。
汇丰的此次宣布,也类似于金融行业听到的第一声“量子蜂鸣”。
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是迅速且深远的。
在竞争对手层面,可以预见的是,诸如高盛、摩根大通、贝莱德等顶级金融机构,其管理层和董事会必将面临巨大压力。
他们内部可能已经存在多年的量子计算研究项目,将会被立刻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获得更多的资金、更紧迫的时间表和更明确的商业化指标。
一场围绕量子人才的争夺战将悄然升级,华尔街与硅谷之间的人才流动将出现新的方向。
对于像IBM、谷歌、微软、亚马逊这样提供量子计算硬件和云服务的科技巨头而言,这是一个期待已久的市场验证信号。
汇丰的成功案例,成为了他们向其他金融机构推销其量子解决方案时最有力的“样板工程”。金融业庞大预算的闸门由此被撬开了一道缝隙,更多的合作需求、研发订单将涌入这个生态,从而反哺底层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成熟,形成一个强大的正向循环。
最终这一切的压力、投资与合作,都将汇聚于人才市场。
一个全新的、极度稀缺的交叉学科精英群体——“量子金融工程师”——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他们是既能理解量子比特的奇异特性,又能构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的跨界通才。
在未来的数十年内,他们将成为猎头市场上最为炙手可热的目标,其薪酬水平很可能创下技术金融人才的新高。因塔卢拉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比喻,我之所以认为颇为精准,正是因为它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一事件从技术突破演变为战略转折点的本质。
历史性的变革往往并非悄无声息地降临,而是以这样一个标志性事件为开端,随后便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整个行业,重塑一切规则。
量子计算在金融世界的长征,或者已经算是迈出了改变全局的第一步。
来源:东针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