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五五”规划:“十大新亮点”勾勒文化强国新图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5:49 1

摘要: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鲜出炉,全文2万字,涵盖15个部分61条内容,其中第十部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4条1600字,凝练诸多新思想、新提法,为未来五年文化发展锚定方向。“文化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鲜出炉,全文2万字,涵盖15个部分61条内容,其中第十部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4条1600字,凝练诸多新思想、新提法,为未来五年文化发展锚定方向。“文化产业新视界”第一时间梳理其中“十大新亮点”:

一、首次明确“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标志”

二、聚焦“文化养心志、育情操”,涵养民族精神气质

三、首次将“提升文化原创能力”作为繁荣文化事业的关键

四、首提“新大众文艺”:让文化创作“接地气、聚人气”

五、公共文化服务要“提质增效”,让惠民更“精准”

六、强调“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

七、首提“积极的文化经济政策”,释放文化生产力

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网络游戏”首入国家五年规划

九、“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首次入规划,文旅融合成重要路径

十、鼓励更多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十大新亮点”具体内容,带您深入读懂这份关乎文化繁荣的纲领性文件:

一、首次明确“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标志”

《建议》开篇即点明文化的战略定位——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一论断将文化地位提升至新高度,意味着文化发展不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配套项”,而是与现代化进程深度绑定的“核心指标”。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有三个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华文明和信息技术。四项内容: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

文化的力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它能为产业升级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作为政治文明的“导航灯”,它能强化民众对制度的认同,筑牢政治根基;作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它能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群体归属感,最终构成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文化软实力。


二、聚焦“文化养心志、育情操”,涵养民族精神气质

“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

“十五五”对文化如何“凝心铸魂”的指明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弘扬诚信文化、廉洁文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三、营造良好文化生态,首次将“提升文化原创能力”作为繁荣文化事业的关键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原创,《建议》首次将“提升文化原创能力”作为繁荣文化事业的关键,提出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精品创作,从“数量积累”向“质量跃升”转变。良好的文化生态是原创能力的土壤,要形成“鼓励创新、宽容试错”的文化发展氛围,为创作者提供保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击抄袭、盗版等行为,让创作者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搭建创作交流平台,为创作者提供灵感和资源支持,让原创作品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群众温度”。


四、首提“新大众文艺”:让文化创作“接地气、聚人气”

《建议》首次提出“新大众文艺”概念,核心是在互联网条件下,让文化创作更贴近大众、服务大众,既要有“高水平人才”引领,也要有“群众性参与”支撑。一方面,要培育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不仅包括作家、艺术家等传统领域人才,还需培养数字编剧、短视频策划、虚拟内容创作者等新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普通人成为文化创作的主角,让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人人可参与的生活方式”。“新大众文艺”的核心是“双向奔赴”:专业人才为大众文化提供品质引领,大众参与为文艺创作注入鲜活素材,最终形成“专业+大众”的文化创作新格局。

五、公共文化服务要“提质增效”,让惠民更“精准”

公共文化服务则是连接群众与文化的重要桥梁。“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文化惠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之举,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进入“精准化、高品质”发展阶段。

“提质增效”的关键在于“按需供给”。过去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供需错配的情况,“单向输送”式服务难以契合群众的真实需求。比如一些地区的文艺演出,节目内容脱离当地群众生活,导致参与度不高。而实施提质增效行动,便是要推动“供”与“需”适配。通过构建文化需求征集、服务评价的运行机制,深入了解群众喜好,精准把握群众对不同文化活动的需求,从而提供更贴合实际的文化服务。

六、强调“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

10月27日,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故宫博物院,参观“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他指出,故宫博物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识。新起点上,故宫博物院要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文物属于人民、服务人民,加强文物保护修复,提高文物活化利用水平,让故宫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世界读懂中华文明、读懂中华民族的重要窗口。“十五五”规划再次强调: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意义重大且十分迫切。从活化利用角度而言,文化遗产在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作用重大 ,要保持整体性、原生态性,加强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若监管体制分散,传承利用难以形成完整生态。所以,系统性保护是目的,统一监管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如此,才能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发挥最大价值。

七、首提“积极的文化经济政策”,释放文化生产力


以往“积极的政策导向”多集中在经济领域,《建议》首次将其延伸至文化经济领域,提出实施积极的文化经济政策,意味着文化产业将从“政策扶持”向“市场驱动+政策引导”转变,释放更大发展潜力,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积极”的政策导向,首先应体现在转变发展观念上,正视文化的经济属性,认识到文化产业不仅能满足精神需求,还能创造经济价值,如文旅融合、数字文化消费等,坚定发展信心。其次要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业态、文化治理呈现新变化、新特点,必须与时俱进,不能“老瓶装新酒”,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让体制机制能适应文化生产力发展,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能让更多创意绽放、让更多创作者出彩。


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网络游戏”首入国家五年规划

《建议》明确提出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引导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文化新三样”登堂入室,第一次把“网络游戏”写入国家五年规划,具有标志性意义,表明国家认可其文化价值和经济潜力,也为相关产业发展划定了“规范发展、良性竞争”的方向。


九、“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首次入规划,文旅融合成重要路径

今年“两会”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次又首次进入“十五五”规划建议,表明文化不仅能“滋养精神”,还能“赋能经济”,文化资源优势要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文化+经济”的协同发展。

“文化”能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先进文化与生产力的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一旦结合,劳动力素质会得到极大地提高,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会得到极大的拓展,人类改造自然、取得财富的能力与数量会成几何级数增加。“十五五”的主要路径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推进旅游强国建设,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入境游便利化国际化水平。


十、鼓励更多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能只靠“政府主导”,更需“市场发力”,《建议》提出“鼓励更多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核心是让文化通过企业和产品“自然融入”国际市场,讲好中国故事。

“走出去”更要“融进去”,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差别,要深化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有更精准、有效的传播。“十五五”的具体做法是:改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创新传播载体和方式,加强重点基地建设,增强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十五五”文化规划的“十大新亮点”,既立足当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又着眼未来文化强国的长远目标——从“文化地位提升”到“治理能力升级”,从“原创能力增强”到“国际影响力拓展”,每一条都精准回应了时代命题。未来五年,随着这些举措的落地,中国文化将迎来“繁荣发展、活力迸发”的新阶段,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来源:平凉文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