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大牌用废料,溢价超40倍!白酒造假细节曝光,老酒鬼也容易中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15:50 1

摘要:近年来,市场上涌现出大量所谓“年份老酒”“陈酿窖藏”,打着高端品牌的擦边球,吸引消费者眼球。然而光鲜包装背后,实则是食用酒精勾兑、废料再利用的造假产业链,溢价甚至高达40倍以上。

白酒作为中国传统饮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却也成为一些不良商家牟取暴利的“重灾区”。

近年来,市场上涌现出大量所谓“年份老酒”“陈酿窖藏”,打着高端品牌的擦边球,吸引消费者眼球。然而光鲜包装背后,实则是食用酒精勾兑、废料再利用的造假产业链,溢价甚至高达40倍以上。

连自诩“老酒鬼”的消费者也频频中招,这不禁让人感叹:白酒市场的“水”究竟有多深?

在白酒市场,蹭大牌已成为不少商家的“财富密码”,他们通过微调知名品牌名称,或标注“集团荣誉出品”等模糊字眼,让消费者误以为买到的是正品嫡系。

一些贴牌酒厂利用茅台、五粮液等巨头的品牌影响力,生产包装相似但品质天差地别的产品,这类酒往往在线上直播间和线下批发市场同步销售,主播们口若悬河地宣称“二十年坤沙老酒”,实际却是新酒勾兑,连商家自己都承认“只是个噱头”。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品牌信任的盲目依赖,很多人觉得“名字像大牌,质量不会差”,却不知这些产品大多来自小作坊,既无核心技术,也无长期口碑。更讽刺的是,部分经销商还能“定制”年份和包装,进一步混淆视听。

面对这种乱象,消费者唯有擦亮双眼,理性看待品牌宣传,才能避免为“李鬼”买单。那这些蹭大牌的酒,到底是用什么做的?

如果说蹭大牌是“面子工程”,那用废料就是“里子问题”,市场上不少低价白酒,其实是用食用酒精勾兑而成,甚至掺杂酒糟、残次粮等废料,再通过调色、添加香精模拟老酒口感。

某些商家销售的“洞藏老酒”,实际是串酒和碎沙酒混合的“串沙酒”,每斤成本不足十元,却标榜“纯粮酿造”,这类酒虽带有粮香味,核心成分却是酒精,长期饮用可能对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为什么这类酒能大行其道?一方面,消费者对“纯粮酒”和“酒精酒”的区分认知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厂商利用检测漏洞,为酒精勾兑酒配备“合格报告”,逃避监管。

尽管仁怀等地已出台政策严禁添加食用酒精,但在高利润驱使下,仍有商家铤而走险。这提醒我们,选酒不能只看宣传语,更要关注原料来源和生产工艺。

那么,这些成本极低的酒,又是如何卖出天价的?

溢价超40倍

“原价899元,直播间仅售19.9元”,这种反差巨大的营销套路,正是白酒市场价格虚标的典型代表。

记者调查发现,一箱成本几十元的产品,建议零售价竟标到近千元,溢价超过40倍。商家通过伪造条形码、虚标年份等手段,营造“高端稀缺”假象,再利用消费者“贪便宜”心理促其囤货。

例如,某款“老酒”实际生产日期为近期,却因加入调色酒呈现陈年色泽,让买家误以为捡到宝。

这种价格泡沫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扰乱市场秩序,随着行业规范逐步完善,如《酱香型白酒管理办法》等政策要求商家对标签真实性负责,部分乱象已得到遏制。然而,根治问题还需消费者主动提升鉴别能力,认清“一分钱一分货”的硬道理。

白酒造假虽令人防不胜防,但绝非无解之题,从蹭大牌、用废料到溢价销售,这些乱象的背后,既有商家的投机心理,也有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

随着监管加强和消费者意识提升,市场正朝着更透明、更规范的方向发展,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应摆脱“品牌崇拜”和“低价诱惑”,转而关注原料产地、生产工艺和口碑评价,选择核心产区、有可追溯供应链的品牌,更能保障品质,真正品味到白酒的文化与醇香。

来源:初六睡不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