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叫林小雨,30 岁,就职于一家外企,结婚还不到一年。自幼我便与爸爸、奶奶三代同堂,奶奶含辛茹苦将我们抚养成人。记忆里,奶奶和爸爸关系向来不错,虽说偶有小摩擦,却从未像此次这般闹到不可收拾。
春节刚过,家中氛围却冷若寒冬。爸爸和奶奶已然整整一个月互不搭话,碰面时目光一交汇便各自转头,形同陌路。
我叫林小雨,30 岁,就职于一家外企,结婚还不到一年。自幼我便与爸爸、奶奶三代同堂,奶奶含辛茹苦将我们抚养成人。记忆里,奶奶和爸爸关系向来不错,虽说偶有小摩擦,却从未像此次这般闹到不可收拾。
大年初二那天,全家团聚用餐。饭桌上,奶奶提及小叔家儿子考上重点大学,言语间满是自豪。爸爸却突然放下筷子,冷冷说道:“妈,您就只晓得夸他们家,我们家做什么您都瞧不上眼。”
奶奶愣了一下,旋即反驳:“我哪有瞧不上?你怎么能这么想?”
“怎么没有?从小到大,家里好东西都给弟弟,我穿他的旧衣服,上学的钱也是四处拼凑。如今我好不容易有点成绩,您眼里依旧是弟弟家好。”爸爸的音量越来越高。
“你……你……”奶奶气得手直哆嗦,“我偏心?我这辈子都在偏心?你这个忘恩负义的!”言罢,奶奶摔门而出。
这场争吵宛如一颗炸弹,彻底引爆了爸爸和奶奶长期积压的矛盾。年夜饭变成了一场闹剧,全家人都被尴尬与不安笼罩。
年后,我发现奶奶整日躲在房间,眼睛红肿,显然是哭过。爸爸回家后就把自己关在书房,脸色阴沉得吓人。妈妈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整个家被一股无形的压抑氛围所笼罩。
见状,我下定决心充当和事佬。先找奶奶聊聊,再跟爸爸谈谈,务必把这事解决好。
“奶奶,您跟我说说,您和爸爸究竟怎么啦?”一天午后,我敲响了奶奶的房门。
奶奶坐在窗边,手中紧握着一块已然泛黄的手帕,那是爷爷留给她的唯一纪念。她看了我一眼,轻叹一声。
“你爸爸就是不懂得感恩,总觉得我亏待他。”奶奶的声音有些发颤,“你爷爷走得早,家里一贫如洗。我独自拉扯两个孩子,哪能事事都兼顾周全?可我真的已经拼尽全力了……”
奶奶告诉我,爸爸小时候,家里条件着实艰苦。爷爷离世后留下诸多债务,全靠奶奶缝缝补补、打些零工维持生计。小叔比爸爸小五岁,身体又弱,所以在某些方面奶奶确实对小叔多些照顾。
“但我对了你爸爸,从来都没有亏待过啊!”奶奶抹了抹眼角,“他上大学的学费,是我卖了祖传金镯子才凑齐的。他结婚时,我把一辈子的积蓄都拿出来了……”
听完奶奶的讲述,我心中愈发困惑。第二天,我找到了爸爸。
爸爸正在院子里修剪花草,见我走近,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爸,您和奶奶这是怎么回事呀?以前不是挺好的吗?”我开门见山问道。
爸爸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你奶奶心里只有你小叔,压根没把我当回事。”
“怎么会呢?奶奶对您不好吗?”
“表面上对我还不错。”爸爸冷笑一声,“但关键时刻,她永远向着你小叔。我上大学时,她舍不得给我买件像样的衣服,说钱要省着花。可你小叔上学时,什么都是新的。我工作后,每月大部分工资都交给家里,你小叔倒好,月月都能领钱花……”
爸爸絮絮叨叨说了许多,全是积压多年的怨气。他越说越激动,甚至提及奶奶当年因小叔的事骂了他一顿,至今仍记忆犹新。
听完爸爸的倾诉,我心里有了些头绪。这并非一时的冲突,而是多年的误解与委屈在那一刻集中爆发了。
接下来几天,我展开了“调查”。趁爸爸不在家,我翻出家里的老照片和一些旧物件。在奶奶柜子深处,我发现一个布包,里面有一本发黄的存折和几封信。
那本存折记录着奶奶二十多年前的存款,每笔收支都清晰明了。我看到上面有一笔三千元的大额支出,旁边用铅笔标注着“阿强(爸爸的小名)大学学费”。在那个年代,三千元可是一笔巨款。
更令我震惊的是那几封信。那是爸爸上大学时写给奶奶的,字迹虽显稚嫩却满含感激:“妈,谢谢您卖金镯子供我上学,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让您过上好日子……”
我还找到了奶奶的一本日记,上面记录着爸爸高考那年的事。那时奶奶身患重病,医生建议住院,可她怕影响爸爸复习,硬是咬牙坚持,直到爸爸考完才去医院,结果病情严重了许多。
这些发现让我几近落泪。奶奶确实有偏爱小叔的地方,但她对爸爸的付出与牺牲,远比爸爸认为的要多得多。只是这些年,爸爸只记住了那些令他不满之事,却忽略了奶奶的恩情。
我决定找个时机让爸爸看到这些证据。周末,我约爸爸来我家吃饭,随后假装接到紧急电话要外出一趟。离开前,我“不小心”把装着存折和信件的袋子落在茶几上。
回来时,我瞧见爸爸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那些泛黄的信纸,眼眶湿润。
“爸,您看到啥了?”我佯装不知情地问。
爸爸没有作答,只是把信递给我。那是他二十多年前写的感谢信,字迹清秀,情真意切。
“我怎么……把这些都忘了……”爸爸的声音有些哽咽,“你奶奶确实为我付出了太多,我却一直只记得那些不满……”
“爸,人往往容易记住不好的事,却忘记别人的好。”我轻声说道,“奶奶年纪大了,她需要的不是物质回报,而是您的理解与陪伴。”
爸爸沉默许久,最终点头:“你说得对,是我太偏执了。”
第二天,爸爸买了奶奶最爱吃的桂花糕,亲自送到她房间。我站在门外,听到爸爸低声道歉:“妈,对不起,是我不懂事,只记怨不记恩……”
奶奶先是沉默,随后传来她颤抖的声音:“你能想明白就好……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够好,可我真的尽力了……”
两人说着说着,声音里的隔阂渐渐消散。当晚,我们一家人终于又围坐在一起吃饭,奶奶脸上重现笑容,爸爸也温和了许多。
后来,爸爸开始每天抽空陪奶奶散步,听她讲那些老故事。有时,他还会故意逗奶奶开心,那场景让我回想起小时候爸爸和奶奶相处的模样。
这件事给我带来深刻启示:在家庭关系里,我们常常只看到自己的付出与委屈,却忽视了他人的艰辛与牺牲。爸爸和奶奶之间的矛盾,实则源于多年的误解与沟通欠缺。
如今,每当看到爸爸和奶奶相处和睦,我心里便满是温暖。作为和事佬,我没做什么特别的,只是让事实说话,让爸爸明白一个道理:人生途中,不能只记怨,更要铭记恩情
愿每个家庭都能放下怨恨,珍视亲情,因为家人的相伴,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 。
来源:是豆啊